[发明专利]一种市政管理用河道污泥处理装置及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507861.3 | 申请日: | 2022-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4091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04 |
发明(设计)人: | 王亚楠;王雨顺;赵玉;张丽;王允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海联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1/127 | 分类号: | C02F11/127;C02F11/13;B01D29/94;B01D33/11;B01D33/46;B01D36/02 |
代理公司: | 安徽顺超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4120 | 代理人: | 李悝 |
地址: | 2331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市政 管理 河道 污泥 处理 装置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市政管理用河道污泥处理装置及使用方法,包括基座、泥水分离罐、第二气缸和排污管,所述基座的顶部两侧分别设置有过滤罐和泥水分离罐,且过滤罐的内部设置有过滤网。该市政管理用河道污泥处理装置及使用方法设置有挡板和第一气缸,在使用时,通过过滤罐内的过滤网可以对污泥中的固体垃圾进行过滤,挡板可以防止在过滤时污泥以及固体垃圾从垃圾排出口处流出,当过滤网上堆积一定的固体垃圾后,可通过第一支架中的第一气缸延伸带动套管在第二支架中逆时针转动,使套管内的活动杆能够将挡板向上顶起,带动挡板上滑,即可使过滤网上的固体垃圾滑落至收集箱中,从而方便对过滤处的垃圾进行收集,防止过滤网堵塞影响污泥流通。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泥处理设备相关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市政管理用河道污泥处理装置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河道作为输送水资源的载体,流水冲击造成土壤的迁移、沉积是造成当前河道淤积的一大主要原因,为避免河道堵塞,通常会定期对河道内沉积的污泥进行清淤作业,而清理出的污泥会通过污泥处理装置来进行固液分离,由于河道污泥中留有较多的固体垃圾,现有的污泥处理装置通常会设置过滤网来对污泥中的固体垃圾进行过滤,但却不便对过滤网上的固体垃圾进行卸料,导致固体垃圾会在过滤网上堆积造成堵塞,影响处理效率,且现有的污泥处理装置通常是通过压力挤压的方式来将污泥中的水分挤出,从而实现固液分离,但在挤出后污泥容易出现板结,导致不便对脱水后的污泥进行卸料,使用较为麻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市政管理用河道污泥处理装置及使用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污泥处理装置不便对过滤网上的固体垃圾进行卸料,且不便对脱水后的污泥进行卸料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市政管理用河道污泥处理装置,包括基座、泥水分离罐、第二气缸和排污管,
所述基座的顶部两侧分别设置有过滤罐和泥水分离罐,且过滤罐的内部设置有过滤网,同时过滤罐的侧壁开设有垃圾排出口,所述过滤罐的内壁滑动连接有挡板,且过滤罐的外壁分别固定有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的内侧转动连接有套管,且套管的内部设置有活动杆,同时活动杆与挡板相连接;
所述泥水分离罐的内部上方设置有连接环,且连接环的底部设置有安装盘,所述安装盘的下方设置有过滤网箱,且过滤网箱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排渣阀;
所述第二气缸贯穿设置在泥水分离罐的顶部,且第二气缸贯穿连接环和安装盘的底部设置有环形刮板,同时环形刮板的上方固定有限位块;
所述排污管设置在泥水分离罐的外侧底部,且排污管的外侧设置有污水收集箱,同时泥水分离罐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排渣阀,所述基座的内部开设有送料通道,且送料通道的底部设置有输送带。
优选的,所述过滤网呈倾斜状,且过滤网的最低端与垃圾排出口相对应,同时垃圾排出口的外侧设置有垃圾收集箱。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方便对污泥中的固体垃圾进行收集。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架的内侧转动连接有第一气缸,且第一气缸与套管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在过滤时进行遮挡,避免污泥与固体垃圾流出造成污染。
优选的,所述套管的内部设置有弹簧,且弹簧与活动杆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带动挡板下降对垃圾排出口进行封堵。
优选的,所述输送泵设置在泥水分离罐的外侧,且输送泵的两端通过污泥输送管分别与过滤罐和泥水分离罐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将过滤后的污泥进行输送至泥水分离罐进行固液分离。
优选的,所述安装盘的底部开设有卡槽,且卡槽的内径宽度与限位块的外径宽度相同,同时安装盘的表面开设有进料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海联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海联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0786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