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原竹-工程竹复合夹芯板结构组件及其制造方式在审
申请号: | 202210521285.8 | 申请日: | 2022-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0892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6 |
发明(设计)人: | 孟鑫淼;赵帅宇;张展诚;曾小蓉;王昴;李丽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林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C2/10 | 分类号: | E04C2/10;E04C2/38;E04C2/4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工程 复合 板结 组件 及其 制造 方式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原竹‑工程竹复合夹芯板结构组件,夹芯板组件包括:工程竹覆面板和原竹夹芯,工程竹覆面板包括工程竹板和设于所述工程竹板的工程竹榫,工程竹榫通过粘接层或自攻螺钉的至少一种连接于工程竹覆面板,原竹夹芯设于工程竹覆面板,原竹夹芯通过榫卯接合和粘接层连接于工程竹覆面板。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原竹‑工程竹复合夹芯板结构组件,通过在工程竹覆面板中间设置原竹夹芯,可以节省工程竹板的用量,降低使用竹板的造价。同时,有工程竹覆面板在外侧的保护,可以减少内部原竹夹芯的湿度变化,能够有效避免原竹易开裂的性能缺陷,延长原竹使用寿命,充分发挥原竹的力学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木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以原竹及工程竹为原材料的夹芯板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竹子作为我国第二森林资源,生长周期短,一次造林可多次采伐,因此竹子因其可再生,可减少钢筋水泥等不可再生资源损耗等特性成为理想的建筑材料。竹材的充分利用,可缓解木材短缺的困境,减少非环保建材的使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原竹与工程竹结构是竹材常见的结构形式,原竹文化内涵及其丰富,常见于国内各种景观设计中。工程竹强度高、施工方便,常运用到各种建筑中。但是,原竹易发生顺纹开裂、工程竹板成本高等缺陷,致使原竹-工程竹复合夹芯板的出现更为重要。设计合理的复合夹芯板,能够在干缩开裂性上优于普通的原竹,在结构性能上优于一般的工程竹,并且可以广泛的工业化生产。
针对原竹的干缩开裂性,国内外已有一定的实践研究及理论实践。但竹材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指出目前竹材防开裂研究主要借鉴木材防开裂研究成果,因此重点要加强对竹材本体的物理力学性能及微观构造的细致研究,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缓解现有技术中原竹开裂的技术问题。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新型原竹-工程竹结构组合板,在两块工程竹板间加入原竹作为夹心材料制成夹芯板,可以减少湿度变化,能够有效减小原竹易开裂的性能缺陷,延长原竹使用寿命。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解决在运用工程竹板时的高造价问题。采用燕尾榫板条与原竹结合使用的方法,与只使用工程竹板相比,减少了至少一倍的工程竹板用量,大大降低使用竹板的造价。
本发明的再另一个目的是解决榫卯结构的加工困难问题。本发明采用推入式的燕尾榫结构,使榫卯与板分开,将榫卯板条与带榫卯的原竹结构推入两块完整的工程竹板之间,降低了在工程竹板上直接开榫的困难度,使得夹芯板可以得到工业化的生产。
本发明的再另一个目的是提出原竹-工程竹复合夹芯板结构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原竹-工程竹复合夹芯板结构组件,包括:原竹夹芯;工程竹覆面板,所述工程竹覆面板包括工程竹板和设于所述工程竹板的工程竹榫,所述工程竹榫通过粘接层或自攻螺钉的至少一种连接于所述工程竹覆面板,所述原竹夹芯设于所述工程竹覆面板,所述原竹夹芯通过榫卯接合和粘接层连接于所述工程竹覆面板。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原竹夹芯的形式包括无竹节原竹夹芯、带竹节原竹夹芯的至少一种。所述两种原竹夹芯的两侧被剖切成向外凸出的燕尾榫榫头、向内凹陷的燕尾榫卯眼的一种。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工程竹榫的形式包括工程竹燕尾榫、工程竹直榫的一种。为充分利用工程竹材,所述工程竹燕尾榫的侧边与底边的角度最好为45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在所述工程竹榫的形式为工程竹燕尾榫时,所述工程竹燕尾榫在上下两侧覆面板间相互平行或相互垂直,所述工程竹燕尾榫在同侧工程竹覆面板上彼此平行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在所述工程竹榫的形式为工程竹直榫时,所述工程竹直榫在上下两侧覆面板间以原竹夹芯底面圆圆心为中心呈十字交叉排布,两相邻所述工程竹直榫的距离为其间两个所述原竹夹芯的底面半径之和,所述原竹夹芯向内剖切出与工程竹直榫等宽等高卯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林业大学,未经北京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2128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