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预制智能管道线槽的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525401.3 | 申请日: | 2022-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0571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0 |
发明(设计)人: | 霍福磊;褚展鹏;刘秦元;褚展宙;陈江慧;刘跃明;李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临海伟星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浙江伟星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8/09 | 分类号: | B29C48/09;B29C48/32;C08L27/06;C08L23/08;C08L23/28;C08L55/02;C08K3/04;C08K5/098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3 | 代理人: | 朱盈盈 |
地址: | 3170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制 智能 管道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预制智能管道线槽的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包括芯管挤出模,芯管挤出模与口芯模连接,口芯模与共挤条挤出模连接,共挤条挤出模与出口模连接,口芯模、共挤条挤出模和出口模共用一芯模,口芯模、共挤条挤出模和出口模的外模的内径相等,共挤条挤出模的外模内壁向共挤条流道内延伸出带圆角的凸起结构,芯管挤出模挤出非极性基材,当非极性基材挤出到出口模位置时,共挤条挤出模开始挤出极性基材,并从出口模中挤出;挤出后定型,冷却,对共挤条进行剥离;剥离后便形成了稳定均匀的预制化槽口,直接嵌入智能化线缆,剥离后的共挤条通过造粒机回收,重复使用。本发明能有效避免对管材的损伤,能实现不同截面形式的槽口,成本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智能管道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预制智能管道线槽的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在智能管道领域,管道智能化的实现主要依靠于功能性的线缆或光缆的集成与复合。目前已有复合技术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1.通过特定夹具实现线缆与管道的复合,2.依靠刀具等物理模式给管材开槽再与管材复合的形式。3.直接将线缆在生产过程中复合在管材内部。上述几种技术形式都存在着明显的缺陷:第一种形式不能保证功能性线缆与管材的稳固连接,布置在管材外端,管材本身不能为这些线缆提供保护,容易失效破坏,且测试数据精确度不高。第二种形式通过开槽的方式将线缆固定在管材内,刀具的切削对工艺的控制要求高,容易对管材产生损伤,且切削的方式会产生毛边,还影响了管材的外观,加上去毛边的工艺之后又增加了生产流程。第三种形式的复合智能管线由于线缆与管材已经高度复合,对于该种复合管的连接接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生产成本也比较大。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的存在,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制智能管道线槽的装置及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预制智能管道线槽的装置,包括芯管挤出模,芯管挤出模与口芯模连接,口芯模与共挤条挤出模连接,共挤条挤出模与出口模连接,口芯模、共挤条挤出模和出口模共用一芯模,口芯模、共挤条挤出模和出口模的外模的内径相等,共挤条挤出模的外模内壁向流道内延伸出带圆角的凸起结构,减少对流动基体材料的流阻并形成流道空腔。
进一步地,凸起结构朝向挤出方向的一侧的下端向挤出方向延伸,与共挤条挤出模的外模内壁之间构成共挤条流道,共挤条流道的截面为矩形或梯形。
一种采用上述的装置预制智能管道线槽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芯管挤出模挤出非极性基材,当非极性基材挤出到出口模位置时,共挤条挤出模开始挤出极性基材,并从出口模中挤出,由于凸起结构的设置,芯管的表面形成一线槽结构,极性基材挤入线槽中,极性与非极性材料不粘接的特性,保证共挤条在后续工艺中能快速剥离;
2)挤出后通过真空定径装置对管材进行定型,保证共挤条和芯管在不粘接的情况下仍可以不留间隙且两者的界面为均匀的直线,经过冷却箱冷却后,对共挤条进行剥离,由于芯管的非极性材料和共挤条的极性材料热膨胀系数不同,两者界面此时发生滑移,方便共挤条的剥离;
3)共挤条在剥离之后便形成了稳定均匀的预制化槽口,之后直接嵌入智能化线缆,剥离后的共挤条通过造粒机回收,再置入共挤条挤出模重复使用;
所述非极性基材和极性基材的热膨胀系数不同。
进一步地,非极性基材为PE,极性基材为改性PVC材料,所述改性PVC材料按重量份数计,包括PVC树脂100份,润滑剂5-10份,抗氧剂1-3份,分散剂1-3份,偶联剂2-3份,增韧剂5-7份。
进一步地,润滑剂为碳石墨粉,抗氧化剂为酚类抗氧化剂1010或1076,分散剂为硬脂酸锌、硬脂酸钡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的混合物,偶联剂为铝酸酯、锡偶联剂、硅烷偶联剂的任意一种或任意两种的混合物,增韧剂为POE、CPE、ABS中的任意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临海伟星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浙江伟星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临海伟星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浙江伟星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2540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