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服务器冗余备份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535571.X | 申请日: | 2022-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789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29 |
发明(设计)人: | 董平;张宏科;王文晓;张宇阳;张晓娅;乔文萱;王宗政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45/243 | 分类号: | H04L45/243;H04L45/247;H04L45/28;H04L12/4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商泰律师事务所 11255 | 代理人: | 邹芳德 |
地址: | 100044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服务器 冗余 备份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服务器冗余备份方法,属于网络通信技术领域,将互为备份的M‑SAR、B‑SAR设备,根据SAR所承载的异构网络链路类型进行分类,将主备设备中的相同网络链路加入同一备份组;对M‑SAR、B‑SAR的工作状态进行判断,采取基于SAR所承载的多链路状态感知的SAR状态检测机制,根据对SAR不同的链路状态的判断结果判断SAR的工作状态,决定是否发生切换。本发明实现了在智慧融合网络下多链路混合隧道协同传输场景中的多网口SAR设备的故障切换,且不存在同一设备的不同网口之间切换不同步的问题;实现了异构网络多链路传输时,GRE隧道与智慧融合网络隧道协同混合的网络隧道故障切换;实现了异构网络多链路传输时,在控制端能够根据多链路的多维属性选择合适策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网络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慧融合网络下多链路混合隧道协同传输场景中的服务器冗余备份方法。
背景技术
高铁技术快速发展,高铁车载设备产生大量数据,需要通过多链路并行传输技术将数据传输至数据中心SAR,以便进行数据的相关分析。然而,当前的多链路并行传输系统面临着SAR单点故障的问题,单点故障的产生严重影响异构网络多链路聚合传输的传输效果。针对网络节点单点故障的问题,人们提出了很多方法,如在简单的单一网络中,通过VRRP协议能够实现单一链路的冗余备份。但是,在多链路异构网络多并行传输场景下,网络场景复杂,这种方法无法实现多链路场景下的冗余备份,且切换形式单一,无法满足具体的切换策略,其效果无法让人满意。
为了解决网络中单点故障的问题,现有的基于虚拟路由器备份协议的备份系统及其方法,通过将两台互为备份的设备加入同一个备份组,备份组中的设备共用一个虚拟IP,通过对备份组中的主备设备设置优先级,优先级高的处于Master状态,优先级低的处于Backup状态,主备设备通过心跳线发送心跳检测报文探测对方的工作状态,当备用设备发生故障时进行设备备份。针对网络隧道问题,现有的一种虚拟路由器建立隧道的方法通过在虚拟路由冗余协议中配置GRE隧道信息,通过VRRP模块和GRE模块之间的交互,并结合接口状态检查定时器检查隧道的地址信息,提高了网络系统用GRE隧道转发数据时对接入设备的可靠性和不间断性。
综上,上述现有的备份方法,是在VRRP协议的基础上实现的。由于VRRP协议的局限性,同一设备上不同的备份组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当设备中的一条链路发生故障时,所在备份组中的备用链路接替其继续工作,其他链路运行正常,存在同一网络设备的不同网络接口切换不同步的问题,以上导致在应用上有很大的局限性,使数据在网络传输中易产生环路。采取通过将互为备份的网络设备加入同一个备份组,在简单地网络场景下实现设备的故障切换,在复杂网络中,如在异构网络环境中、多链路并行传输场景下、智慧融合网络,以及结合多种网络隧道,如同时与GRE隧道、智慧融合网络隧道等多隧道协同混合、层次交互时显得捉襟见肘,以上导致在智慧融合网络多链路并行传输、多网络隧道协同混合场景下无法实现故障设备的备份。只是实现在同一备份组中链路发生故障后的简单切换,在异构网络链路智慧融合的传输场景下无法实现智慧融合网络隧道的故障切换;同时,不能将异构网络链路的故障与设备进行状态同步,不能根据通信链路的多维属性可控地的执行不同的切换策略,切换策略单一,导致无法实现异构网络多链路智慧融合传输场景下、多网络隧道协同混合传输的故障切换,也无法实现链路多维属性下可控地故障切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慧融合网络下多链路混合隧道协同传输场景中的服务器冗余备份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至少一项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服务器冗余备份方法,包括:
将互为备份的M-SAR、B-SAR设备,根据SAR所承载的异构网络链路类型进行分类,将主备设备中的相同网络链路加入同一备份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交通大学,未经北京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3557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