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坐姿检测方法、装置、设备、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2210543985.7 | 申请日: | 2022-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7332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发明(设计)人: | 田笔挥;杨闯;倪祥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智联九九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V40/10 | 分类号: | G06V40/10;G06V40/16;G06N3/08;G06V10/44;G06V10/82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谢明晖 |
地址: | 518101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兴东社区71区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坐姿 检测 方法 装置 设备 系统 计算机 可读 存储 介质 | ||
本申请涉及一种坐姿检测方法、装置、设备、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方法包括:获取目标区域内的第一待识别图像;基于预设的第一神经网络模型对所述第一待识别图像进行识别,生成至少一个人体图像;基于预设的第二神经网络模型识别每个所述人体图像中的第一用户姿态数据;获取所述用户与学习桌的当前间距;若所述第一用户姿态数据和所述当前间距中的至少一种数据与对应的预设标准数据不一致,则判定所述人体图像中的用户坐姿为非标准坐姿,控制提示设备发出提示信息。本申请使得用户在收到提示设备的提示后,进行当前姿态和/或当前间距的调整,使得用户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保持标准坐姿,进而对用户的不良坐姿习惯进行改变。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图像识别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坐姿检测方法、装置、设备、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坐姿不正而导致的近视眼、脊柱弯曲的儿童人数正在逐步增加,坐姿不正确是造成孩子视力缺陷及脊柱发育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孩子身体的健康发育十分有害。因此,需要一种坐姿检测的智能化产品,用来检测用户的坐姿是否标准,进而改变用户的不良坐姿习惯。
发明内容
为了能够检测用户坐姿是否标准,本申请提供一种坐姿检测方法、装置、设备、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坐姿检测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坐姿检测方法,包括:
获取目标区域内的第一待识别图像;
基于预设的第一神经网络模型对所述第一待识别图像进行识别,生成至少一个人体图像;
基于预设的第二神经网络模型识别每个所述人体图像中的第一用户姿态数据;
获取所述用户与学习桌的当前间距;
若所述第一用户姿态数据和所述当前间距中的至少一种数据与对应的预设标准数据不一致,则判定所述人体图像中的用户坐姿为非标准坐姿,控制提示设备发出提示信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用户在收到提示设备的提示后,进行当前姿态和/或当前间距的调整,使得用户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保持标准坐姿,进而对用户的不良坐姿习惯进行改变。
可选的,所述第二神经网络模型包括特征点集识别层和姿态识别层;所述基于预设的第二神经网络模型识别每个所述人体图像中的第一用户姿态数据,包括:
将所述人体图像导入所述特征点集识别层,得到包括多个脸部特征点和多个肩部特征点;
基于多个所述脸部特征点和多个所述肩部特征点生成特征图像;
将所述特征图像导入所述姿态识别层,得到所述特征图像对应的第一用户姿态数据。
可选的,所述脸部特征点包括鼻部特征点和眼部特征点;若所述人体图像包括完整脸部特征点和完整肩部特征点,则所述基于多个所述脸部特征点和多个所述肩部特征点生成特征图像,包括:
基于多个所述眼部特征点和至少一个所述鼻部特征点绘制完整脸部图形;
基于多个所述肩部特征点绘制双侧肩部图形;
基于所述完整脸部图形和所述双侧肩部图形生成第一特征图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基于第二神经网络模型根据脸部图形判断头是否正,根据双侧肩部图形判断两肩是否平齐,提高了用户姿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可选的,若所述人体图像包括非完整脸部特征点和非完整肩部特征点,则所述基于多个所述脸部特征点和多个所述肩部特征点生成特征图像,包括:
基于至少一个所述鼻部特征点和至少一个所述脸部特征点绘制单侧脸部图形;
基于多个所述肩部特征点绘制单侧肩部图形;
基于所述单侧脸部图形和所述单侧肩部图形生成第二特征图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智联九九通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智联九九通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4398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保护套以及二次加料装置
- 下一篇:多模通讯及协议转换装置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