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体中嗅味物质的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547673.3 | 申请日: | 2022-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0578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9 |
发明(设计)人: | 张君枝;刘方;寇莹莹;张策;晋嘉懋;芦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0/02 | 分类号: | G01N30/02;G01N30/06;B01J20/02;B01J20/28;B01J20/281 |
代理公司: | 山东诚杰律师事务所 37265 | 代理人: | 王志强 |
地址: | 10004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体 中嗅味 物质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体中嗅味物质的检测方法,属于水体检测领域,具体涉及将碳纤维经预处理及酸化处理后,浸于功能处理液中,然后经煅烧后浸于硅酸酯溶液中,最后经煅烧得到表面介孔硅化碳纤维,将表面介孔硅化碳纤维制成碳纤维萃取柱,对水体中嗅味物质进行吸附,然后经解吸处理并采用LC‑MS/MS检测;功能处理液中含有硅烷化离子液体、氨水、2‑酮‑D‑谷氨酸半钙盐;硅烷化离子液体由1‑烯丙基咪唑和3‑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制备。本发明方法对水体中嗅味物质的检测限低,并且对水体中嗅味物质的检测准确度和精密度均较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体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体中嗅味物质的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饮用水嗅味问题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反复出现,饮用水行业面临巨大挑战,居民生活和健康受到影响和威胁,饮用水安全问题备受威胁,饮用水安全问题备受关注。由于社会发展和生产活中苯、醚酚和吲哚等化学物质的大量使用和随意排放,导致水源的大量使用和随意排放,导致水源的大量使用和随意排放,导致水源中的酚和吲哚类有机物被频繁检出,引起了人们对主要由此引发的化学类嗅味问题的担忧。
嗅味是饮用水质的主要因素。是饮用水质的主要因素。嗅味物质的来源不同,可导致不同种类的嗅味事件的发生,处理应对措施也随之变通。水体嗅味问题的源头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藻类、放线菌和真藻类、放线菌和真藻类、放线菌和真生长代谢产生或者衰亡腐败释放的细胞内源物质产生嗅味。水体的富营养化造成藻类大量繁殖,而繁殖,而繁殖,而几乎所有的藻类生长代谢均可产生嗅味物质,不同藻类产生的嗅味物质,不同藻类产生的嗅味物质,不同藻类产生的嗅味物质也不尽相同。一种是饮用水处理过程中氯过量投加引起的嗅味问题。饮用水处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当属消毒工艺,氯消毒是大多数水厂优先选择的处理工艺。当过量氯的投加本身便会产生异味,在消毒过程中氯会与水体中的其他有机物反应,有更多致嗅消毒副产物的生成。还有一种是生活、农业和工业污水废水的大量违规排放产生的嗅味。如酚和吲哚类化合物等能产生嗅味的物质会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天然受纳水体,其中氮化物、硫化物、硫化物、硫化会产生嗅味,使受纳水体被污染并发生嗅味问题。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水体中嗅味物质的检测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检测限低、准确度和精密度高的水体中嗅味物质的检测方法。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水体中嗅味物质的检测方法,包括:将碳纤维经预处理及酸化处理后,浸于功能处理液中,然后经煅烧后浸于硅酸酯溶液中,最后经煅烧得到表面介孔硅化碳纤维,将表面介孔硅化碳纤维制成碳纤维萃取柱,对水体中嗅味物质进行吸附,然后经解吸处理并采用LC-MS/MS检测;功能处理液中含有硅烷化离子液体、氨水、2-酮-D-谷氨酸半钙盐;硅烷化离子液体由1-烯丙基咪唑和3-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制备,氨水以氨水溶液的形式使用,氨水溶液中含有0.8-3.2wt%的未稀释的浓氨水。本发明先经含有硅烷化离子液体和2-酮-D-谷氨酸半钙盐的功能处理液进行浸渍,然后进行煅烧,然后浸渍于硅酸酯溶液中,再次煅烧得到表面介孔硅化碳纤维,通过两次不同的浸渍及煅烧,使碳纤维表面覆盖含介孔硅的功能层,通过调整功能处理液中硅烷化离子液体和2-酮-D-谷氨酸半钙盐的使用及含量,使第二次浸渍硅酸酯溶液及煅烧后,使表面介孔硅化碳纤维对水体中嗅味物质具有优异的吸附及解吸效果,从而提高对水体中嗅味物质的检测效果,通过调控硅烷化离子液体和2-酮-D-谷氨酸半钙盐的使用量,得到具有最佳检测效果的表面介孔硅化碳纤维。
优选地,酸化处理中采用复合酸溶液,复合酸溶液为浓硝酸和浓硫酸的混合液,复合酸溶液中含有20-40wt%的浓硝酸。
优选地,硅烷化离子液体的使用量为氨水溶液的2-6wt%。
优选地,2-酮-D-谷氨酸半钙盐的使用量为氨水溶液的1-4wt%。
优选地,硅酸酯溶液中含有正硅酸乙酯、表面活性剂、乙醇和盐酸。
优选地,硅酸酯溶液中含有1-4wt%的正硅酸乙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建筑大学,未经北京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4767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