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胶粘卡压式不锈钢钢管连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578239.1 | 申请日: | 2022-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9239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2 |
发明(设计)人: | 刘学;季洋;郭鹏;李述之;孟宇;何金棋;郭光茂;刘海江;熊鹏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13/10 | 分类号: | F16L13/10;F16L13/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新智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00 | 代理人: | 满靖 |
地址: | 100160 北京市丰***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胶粘 卡压式 不锈钢 钢管 连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胶粘卡压式不锈钢钢管连接方法,包括:将其中一根钢管接口均匀扩口作为外接钢管,另外一根钢管作为内插钢管;内插钢管插入外接钢管的扩口部分,当插入到位后,沿外接钢管的接口边缘在内插钢管上做好标记,确定内插钢管需插入外接钢管的长度;拔出内插钢管,从内插钢管的接口边缘到标记处,在内插钢管外表面上均匀涂抹厌氧胶;将涂抹厌氧胶的内插钢管慢慢旋转地再次插入外接钢管的扩口部分,当插入到位后,继续旋转内插钢管,使厌氧胶与内插钢管和外接钢管充分接触;内插钢管与外接钢管对接好后,采用电动液压器进行螺旋式压合。本发明实现了两根钢管间的快速连接,连接密封性好,连接强度高,牢固性能好,可保障长时间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钢管的方法,尤指一种基于胶粘卡压方式来连接两根不锈钢钢管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不锈钢钢管是一种中空的长条圆形钢材,其刚强度较好,重量较轻,被广泛用于石油化工、医疗、轻工等工业输送管道及机械结构零部件。
目前对于两根不锈钢钢管之间的连接而言,通常做法是在直径略小的钢管端部制作出一圈凹槽,将O型密封胶圈装在凹槽内,然后将此钢管插入直径略大的钢管中,用专用压钳卡压钢管端部,使两根钢管端部同时压紧(通常端部外窄内宽,钢管表面经卡压形成六边形形状),从而满足连接强度。但是,从实际使用中可以发现,当不锈钢钢管用于长期输送诸如热水等介质时,因密封胶圈的老化,钢管会发生破损、漏水等问题。另外,这种使用密封胶圈来连接两根不锈钢钢管的做法还存在以下缺点:第一,钢管易转动,影响密封效果。第二,钢管端口的毛刺、飞边若清除不净会损坏密封胶圈,成为日后漏水的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胶粘卡压式不锈钢钢管连接方法,其实现了两根钢管间的快速连接,连接密封性好,连接强度高,牢固性能好,可保障长时间使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胶粘卡压式不锈钢钢管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步骤:
1)对于待连接的两根不锈钢钢管,将其中一根钢管的接口进行均匀扩口后作为外接钢管,而另外一根钢管直接作为内插钢管;
2)将内插钢管插入外接钢管的扩口部分,当插入到位后,沿外接钢管的接口边缘在内插钢管上做好标记,以确定好内插钢管需插入外接钢管的长度,避免后续涂抹厌氧胶不到位;
3)拔出内插钢管,从内插钢管的接口边缘到标记处,在内插钢管的外表面上均匀涂抹厌氧胶;
4)将涂抹厌氧胶的内插钢管慢慢旋转地再次插入外接钢管的扩口部分,当插入到位后,继续旋转内插钢管2圈~3圈,使厌氧胶与内插钢管和外接钢管充分接触;
5)内插钢管与外接钢管对接好后,采用电动液压器对内插钢管与外接钢管对接重叠的部分进行螺旋式压合,以使内插钢管与外接钢管互相咬合固定在一起;
6)完成两根不锈钢钢管的连接。
本发明的优点是:
1、本发明无需改造钢管设置密封胶圈,直接涂胶卡压即可实现两根钢管的牢固连接,连接后的密封性好,避免了因密封胶圈带来的两钢管间密封效果不佳、易发生破损漏水等问题,最大程度地保证了不锈钢钢管的长时间使用。
2、本发明方法实现了两根钢管之间的快速连接,实用性强,连接质量高,确保了连接强度和牢固性能,有效延长了钢管的使用寿命,提高了施工效率,特别适用于供水、供热等场合下的钢管。
附图说明
图1是待连接的不锈钢钢管的示意图。
图2是均匀扩口后得到的外接钢管的示意图。
图3是通过本发明不锈钢钢管连接方法连接两根不锈钢钢管的说明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7823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吊装装置及预制车道板安装方法
- 下一篇:语音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