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点不干扰负压收集处理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0583286.5 | 申请日: | 2022-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1249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6 |
发明(设计)人: | 朱立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沿江资源生态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F1/00 | 分类号: | E03F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点 干扰 收集 处理 系统 | ||
1.一种多点不干扰负压收集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多处污水点(1)以及与各个污水点(1)连通的负压管(11),各个所述负压管(11)上均设有截止阀(12),各个所述负压管(11)上端通过一总管(13)连通,所述总管(13)的一端封闭,另一端连接有污水收集池(131),各个所述负压管(11)上均设有第一负压泵(14)。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点不干扰负压收集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污水点(1)内设有液位传感器,所述液位传感器控制截止阀(12)和第一负压泵(14)工作。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多点不干扰负压收集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点(1)为洗手池、拖把池、马桶、清洗槽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组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点不干扰负压收集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总管(13)与各个负压管(11)连接的位置均连通有倾斜管(15),所述倾斜管(15)与负压管(11)通过弧形管(151)连通,所述负压管(11)内的水流通过倾斜管(15)的流动方向趋于总管(13)内污水流动或者气流流动方向,且各个所述倾斜管(15)位于总管(13)上端管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多点不干扰负压收集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总管(13)在靠近倾斜管(15)的位置设有支撑弧形管(151)的支撑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多点不干扰负压收集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包括L形的第一板(16)和L形的第二板(161),所述第一板(16)和第二板(161)的纵截面为半圆形,当第一板(16)和第二板(161)相互对应放置时,所述第一板(16)和第二板(161)形成整圆,且形成一个L形,所述第一板(16)的内角点开设有供总管(13)嵌入的第一嵌入槽(162),所述第二板(161)的外角点开设有供总管(13)嵌入的第二嵌入槽(163),当第一板(16)和第二板(161)分别通过第一嵌入槽(162)和第二嵌入槽(163)卡在总管(13)外壁后,所述第一板(16)在第一嵌入槽(162)的周边开设有若干连接孔(164),所述第二板(161)上设有进入连接孔(164)内的螺栓(165),所述螺栓(165)与连接孔(164)螺纹连接,在安装时先将第一板(16)和第二板(161)上的第一嵌入槽(162)和第二嵌入槽(163)移动至总管(13)外壁,转动第一板(16)和第二板(161),使得第一板(16)和第二板(161)的一侧边与弧形管(151)外壁抵触,使得弧形管(151)位于第一板(16)和第二板(161)的两个侧边之间,此时移动第一板(16)和第二板(161),使得第一嵌入槽(162)和第二嵌入槽(163)的槽壁均与总管(13)外壁抵触,随后拧紧螺栓(165)。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多点不干扰负压收集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16)和第二板(161)卡在总管(13)外壁后,所述第一板(16)和第二板(161)外壁均设有螺纹,且所述第一板(16)和第二板(161)通过螺纹螺纹连接有旋在第一板(16)和第二板(161)外壁的锁紧块(166)。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多点不干扰负压收集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总管(13)包括若干节段的通水管(17),相邻两个所述通水管(17)之间通过连管(171)连通,且所述倾斜管(15)设置在连管(171)上,位于总管(13)一端的通水管(17)一端封闭,另一端与连管(171)连通,位于总管(13)另一端的通水管(17)一端与连管(171)连通,另一端与污水收集池(131)连通。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点不干扰负压收集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总管(13)靠近污水收集池(131)的一端设有第二负压泵(18),当其中一个或者多个第一负压泵(14)启动时,所述第二负压泵(18)也一起工作。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多点不干扰负压收集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管(171)与通水管(17)通过连接件连接,所述连接件包括转动设置在连管(171)外壁的连接套筒(19),所述连接套筒(19)套在连管(171)外壁,所述通水管(17)一端进入连管(171)内壁后,所述通水管(17)外壁设有与连接套筒(19)螺纹连接的环形连接柱(191),所述连接套筒(19)与连接柱(191)之间设有生胶带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沿江资源生态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南京沿江资源生态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83286.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