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煤层菌群功能重塑的煤基生物质暗发酵制氢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610274.7 | 申请日: | 2022-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5892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发明(设计)人: | 肖栋;何海伦;畢珈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P3/00 | 分类号: | C12P3/00;C12N1/20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9 | 代理人: | 张联群 |
地址: | 221116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煤层 功能 重塑 生物 发酵 方法 | ||
1.一种煤层菌群功能重塑的煤基生物质暗发酵制氢方法,其特征是:以煤层中的产甲烷菌群为基础菌源,通过煤炭-生物质联合诱导发酵,使煤层菌群适应生物质发酵环境并获得产甲烷菌群;利用代谢底物驯化和敏感离子与抗生素联合调控方法,进一步利用调控因子诱导方法靶向切断非产氢产酸、氢产甲烷和氢产有机酸的关键噬氢代谢生物代谢点位,重塑煤层菌群代谢功能,实现煤基产甲烷菌群代谢功能由产甲烷转为产氢,通过调控新构产氢菌群的优势菌种结构平衡、底物代谢选择性与利用率、关键代谢产物抑制因素,实现高效、稳定的煤基生物质暗发酵制氢,以及产氢工业化应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煤层菌群功能重塑的煤基生物质暗发酵制氢方法,其特征是:
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煤基产甲烷菌群获取
菌样获取煤层中选择新剥露煤,采用掏槽法取直径介于5-10cm的块状煤样10kg,煤样即刻封存在厌氧无菌罐内;罐内初始采用100%浓度的CO2填充,煤样放入后,氮气置换并检测CO2浓度,直到罐内CO2浓度小于1%;煤样保持密封并且保存温度小于30℃条件下送至预培育实验室;
步骤2、煤基煤炭-生物质联合产甲烷发酵菌种诱导
首先,以煤为底物在煤样中培育出产甲烷菌群;然后,每7-14天为周期按照10%梯度逐渐增加无菌生物质含量,使煤层的产甲烷菌逐步适应生物质底物;当煤:生物质的质量比=1:9,并且生物气中的甲烷浓度稳定50%,完成煤基煤炭-生物质联合产甲烷发酵菌种的诱导;所述的煤基煤炭-生物质联合产甲烷发酵菌种简称为煤基产甲烷发酵菌群;
步骤3、煤基产甲烷发酵菌群中关键菌种分离与菌株类型鉴定
在煤基产甲烷发酵菌群中,分离富集纤维素与半纤维素水解菌、产氢菌、非产氢产酸菌、噬氢产酸菌和产甲烷菌菌株,每种富集菌株的相对丰度97.00%;所述的分离富集无需菌种纯化;利用微生物多样性分析方法确立煤基产甲烷发酵菌群及个关键菌种的菌株类型;
步骤4、生物质降解中的关键H代谢通路与主要产氢功能菌类别
利用代谢通路分析方法分析煤基产甲烷发酵菌的产甲烷代谢通路,厘清生物质产甲烷代谢通路中的产H2与噬H2代谢分布,确立典型厌氧产氢途径在H代谢通路中的点位分布与分配权重,甄别出生物质产氢菌主要门和属的水平类型;
步骤5、确立噬氢的关键生物学点位与功能菌种类别
结合H代谢通路与关键产氢菌类型,确立H2产CH4和H2产乙酸或丁酸的关键生物学点位,明确产甲烷菌群代谢中主要噬氢点位构成菌种类别;
步骤6、主要菌种的生物学特征分析与群落协作关系
明晰纤维素与半纤维素水解菌、产氢菌、非产氢产酸菌、噬氢产酸菌和产甲烷菌的生物学特征,揭示围绕目标生物学点位的产H2产乙酸-噬H2菌间共生-协作拓扑关系;
步骤7、噬氢靶向点位阻断的调控培养基配置与诱导方法
分析纤维素与半纤维素水解菌、产氢菌、非产氢产酸菌、噬氢产酸菌和产甲烷菌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规律;结合步骤6分析的目标菌种生物学特征,利用敏感源分析方法探寻纤维素与半纤维素水解菌和产氢菌耐受性优良、但能显著抑非产氢产酸菌、噬氢产酸菌和产甲烷菌的敏感因子,确立调控培养基配置方法;结合步骤6和本步骤测定的主要菌株的生长速率差异,建立定向抑制产甲烷菌、靶向阻断H2产CH4和H2产有机酸代谢节点、弱化非产氢产酸菌的诱导方法;
步骤8、煤基产氢菌群的构建和生物多样性,明晰稳定产氢调控方法
明晰菌群功能由产甲烷至产氢调控过程中,优势菌构成和菌间协作关系对代谢点位调控的随动响应规律,构建稳定生物质水解、强化产H2、抑制非产氢产酸、抑制H2产CH4和H2产有机酸的产氢菌诱导培养基配制方法与精准调控方法,厘清新构菌群中优势菌形成内因、菌群平衡条件和自稳能力,优化并明确疏通煤产H2代谢通路,阻断噬H2代谢点位的复合因子调控重构菌群功能中核心代谢通路转换模式和群落结构演化规律;以第二步骤获取的煤基产甲烷发酵菌群为基础,诱导构建煤基产氢菌群;
步骤9、生物质制氢底物降解选择性与最优底物H2转化率分析
针对新构的煤基产氢菌群,通过理论推导、计算模拟、生物质底物基团赋存分析手段,对比H2产CH4靶向阻断前后菌群对底物基团利用选择性异同,明晰产氢菌群营养获取倾向性,结合产氢菌代谢模式推导出最优底物H2转化率;
步骤10、代谢产物分压对H2转化率影响分析
探索产氢发酵指纹代谢产物分压对生物质产氢的影响规律,明晰煤基产氢菌群对生物质类别变化的耐受能力,确立稳定产氢速率与提升底物有效转化率的关键代谢产物影响因素与控制条件;所述的产氢发酵指纹代谢产物分压包括:H2分压、CO2分压、乙酸或乙酸盐分压、丁酸或丁酸盐分压;
步骤11、煤基产氢菌的生物质制氢技术方案优化与确立
构建待实施生物质类别的理想产氢菌群结构模型和多样性驱动因素模型,优化实现底物产氢最大化的调控方法,多循环相似模拟分析优化调控下产氢菌群的结构稳定性与功能可靠性,确立煤基产氢菌的生物质制氢技术方案;
步骤12、煤基产氢菌构建的生物质制氢技术实施
根据煤基产氢菌构建的生物质制氢技术方案:
步骤12-1、将步骤8构建的煤基产氢菌群进行扩培,根据发酵罐体容积,扩培菌液量罐体总容积10%;
步骤12-2、随机抽取10个扩培菌样进行生物质产氢稳定性试验,当每试样的H2含量55%、底物氢转化率与转化量最大波动10%时,菌种扩培满足工业化菌种引入要求;
步骤12-3、按照10%的菌种引入率在发酵罐内接种煤基产氢菌群,并且罐底铺设1米厚、粒径10-20cm的菌样获取煤作为煤基产氢菌菌床与缓冲介质,实施煤基生物质制氢;
其中,煤基产氢菌的生物质制氢技术是以煤样获取煤层的地温和pH条件为基础,生物质暗发酵制氢能够在24-30℃温度下稳定运行;
步骤12-4、实时抽排气体代谢产物,使罐体内的气体压力保持在1.05-1.10atm标准大气压;
步骤12-5、实时监控罐体液体的水溶性代谢产物分压,利用稀释法、中和法、或乙酸、丁酸分离法控制罐内水溶性代谢产物浓度,实现高效稳定生物质制氢技术的实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未经中国矿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10274.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能源充电时的电路保护装置
- 下一篇:一种晶圆偏心的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