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城市降雨典型年比选方法、系统及可读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2210612335.3 | 申请日: | 2022-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719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9 |
发明(设计)人: | 杨昱昊;佘敦先;肖雪莹;杨超;吕拥军;石亚军;康丹;李尔;毛毅;杜立刚;宋必伟;江山;周锐;张文博;范乐;刘政;位文强;陈铁;童阳;李姣;熊雪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Q50/26 | 分类号: | G06Q50/26;G06F17/18;G06F18/22 |
代理公司: | 武汉谦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51 | 代理人: | 王力 |
地址: | 430023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城市 降雨 典型 方法 系统 可读 存储 介质 | ||
1.一种城市降雨典型年比选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确定目标评估区域中用于反映降雨量特征的第一目标指标、以及反映降雨过程特征的第二目标指标;
S2、基于预设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下的单年与多年设计降雨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将对应相关性最大的年份作为用于反映降雨量特征的第一降雨典型年;
S3、结合第一目标指标对预设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下的设计降雨量的影响程度,确定降雨量特征下代表平均降雨量过程的第二降雨典型年;
S4、在考虑降雨年内分配过程变化的情况下,结合第二目标指标确定降雨年内分配过程特征下代表多年平均降雨量过程的第三降雨典型年;
S5、采用综合评价法对所得的第一~第三降雨典型年进行综合评价计算,并将综合评价取值最高的年份作为目标评估区域的降雨典型年;
所述第一目标指标包括反映年降雨总量的年降雨量指标、反映日降雨量大于第一取值的降雨总量的暴雨以上降雨总量指标、反映日降雨量介于第一取值和第二取值之间的降雨总量的大雨降雨占比指标、反映日降雨量介于第二取值和第三取值之间的降雨总量的中雨降雨占比指标、反映日降雨量小于第三取值的降雨总量的小雨降雨占比指标、反映年内连续降雨事件持续天数的连续降雨天数指标、以及反映年内发生连续降雨事件的次数的连续降雨事件次数指标;
所述第二目标指标包括反映年降水总量在年内的集中程度的降雨集中度指标、以及反映一年中最大日降水量集中出现的日期的降雨集中期;
集中度(PCD)和集中期(PCP)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θj=(j-1)×360/day; (6)
其中,PCDi和PCPi分别是第i年的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Rxi和Ryi分别为第i年逐日降水量在笛卡尔坐标系中x、y轴方向的投影之和,Ri为第i年的总降水量,rij为第i年内第j日的降水量,θj为年内第j日降水量的矢量角度,i为年份,j为日序,day为一年内的天数,若该年为闰年,则day=366;若该年为非闰年,则day=36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通过下述步骤确定目标指标:
S11、获取目标评估区域在预设时间段内的日降雨量数据;
S12、根据所述日降雨量数据,确定预设时间段内目标评估区域的区域降雨特征;
S13、基于所述区域降雨特征确定目标指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3中,所述基于所述区域降雨特征确定目标指标,包括:
S131、基于所述区域降雨特征确定初始指标;
S132、针对反映同一降雨特征的多个第一初始指标,分析各所述第一初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S133、基于所得的分析结果,从各所述第一初始指标中剔除相应的多余指标,并基于剩余的各项指标确定目标指标体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所述基于预设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下的单年与多年设计降雨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将对应相关性最大的年份作为第一降雨典型年,包括;
S21、以目标评估区域多年的日降雨数据、以及单年的日降雨数据为基础,分别确定预设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下的多年设计降雨量、以及单年设计降雨量;
S22、分别计算每个单年设计降雨量与多年设计降雨量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
S23、基于所得的各项用于反映年降雨数据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相关性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将对应皮尔逊相关系数最大的年份,作为第一降雨典型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12335.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隐式轨三维扣把
- 下一篇:一种基于面部微表情的可控人脸生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