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贴合式蓝藻治理用打捞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210612419.7 | 申请日: | 2022-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6057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发明(设计)人: | 吴金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金龙 |
主分类号: | E02B15/10 | 分类号: | E02B15/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0000 重庆市***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贴合 蓝藻 治理 打捞 设备 | ||
本发明涉及蓝藻治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贴合式蓝藻治理用打捞设备。为了解决对堤岸侧壁和水底支柱表面上所附着的蓝藻或无能为力或打捞不彻底,同时无法对蓝藻中淤泥进行去除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这样一种贴合式蓝藻治理用打捞设备,包括有刮除系统和收集系统等;刮除系统刮除的蓝藻收集到收集系统中。本发明对蓝藻结块打捞期间预先拍打淤泥,使得收集系统中仅会收集蓝藻,同时本发明的刮除系统和收集系统还可以适应不同曲度的堤岸,对岸边的蓝藻进行贴合式刮除工作,由转移系统将蓝藻转移提高工作效率,可根据湖边位置的不同进行自我变形,解决了不能打捞有水底支柱的位置的缺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蓝藻治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贴合式蓝藻治理用打捞设备。
背景技术
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恶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大规模的蓝藻爆发,被称为绿潮,绿潮引起水质恶化,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的死亡。
中国专利CN105200969B,针对现有技术中的蓝藻方法无法有效控制蓝藻浆的浓度,从而导致调峰池内蓝藻浆的含水量过高,从而导致调峰池的蓄容能力的下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蓝藻打捞方法及设备予以改进。但是其无法对堤岸侧壁的蓝藻进行打捞工作。
现有技术中,虽然有大型船体对广阔水面的蓝藻进行处理,但是对于公园、湖边、池塘边上和堤岸有水底支柱的地方,蓝藻的处理工作,只能靠打捞员用抄网去处理蓝藻,打捞员打捞耗时耗力,且打捞不全面。对堤岸侧壁和水底支柱表面上所附着的蓝藻或无能为力或打捞不彻底,同时无法对蓝藻中淤泥进行去除,对于此,我们提出了一种贴合式蓝藻治理用打捞设备。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对堤岸侧壁和水底支柱表面上所附着的蓝藻或无能为力或打捞不彻底,同时无法对蓝藻中淤泥进行去除的缺点,本发明提供一种贴合式蓝藻治理用打捞设备。
技术方案:一种贴合式蓝藻治理用打捞设备,包括有第一方形通道、第二方形通道、第三方形通道、移动存储系统、刮除系统、收集系统和转移系统;移动存储系统右上部安装有第一方形通道;第一方形通道右部连通有第二方形通道;第二方形通道底部连通有第三方形通道;第一方形通道下表面连接有将蓝藻从岸边刮除的刮除系统;第三方形通道左部连接有收集蓝藻的收集系统,刮除系统刮除的蓝藻收集到收集系统中;第一方形通道、第二方形通道和第三方形通道上连接有将蓝藻转移到移动存储系统中的转移系统。
进一步说明,移动存储系统包括有小车、箱子和固定板;小车上外接有配重块;小车上部安装有箱子;箱子右上部固接有固定板;固定板上表面固接第一方形通道。
进一步说明,刮除系统包括有电动伸缩推杆、第一连接板和刮除组件;第一方形通道下表面中部固接有两个电动伸缩推杆;两个电动伸缩推杆伸缩部共同固接有一个第一连接板;第一连接板连接有刮除岸边蓝藻的刮除组件。
进一步说明,刮除组件包括有收线盒、伸缩管、第一圆绳、第二连接板、第一固定杆、第一扭簧、软性板、第一弹簧、第三连接板、第四连接板、软性刮刀、T形限位板和第二弹簧;第一连接板底部固接有收线盒;收线盒左侧面固接有伸缩管;收线盒内绕有两个第一圆绳,且两个第一圆绳外露部分成V字形;伸缩管左侧面固接有第二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的凸部固接有第一固定杆;第一固定杆外表面上侧和外表面下侧各套有一个第一扭簧,且两个第一扭簧均与第二连接板的凸部固接;第二连接板底部开有的活动槽内转动连接有软性板;第二连接板下侧的活动槽为四分之一圆槽;软性板整体呈半圆形;软性板底部通过第一弹簧连接第二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第一固定杆、第一扭簧、软性板和第一弹簧为一组,共设置有至少三十组,且排开成条形,且第二连接板的凹部与相邻的第一固定杆转动连接,第二连接板的凹部与相邻的两个第一扭簧固接;位于前方第一个第二连接板的凸部转动连接有第三连接板;位于后方第一个第二连接板的凹部转动连接有第四连接板;第三连接板、第四连接板右侧面各固接一个第一圆绳;第三连接板和第四连接板底部转动连接有软性刮刀,且软性刮刀与第二连接板连接;第三连接板右侧面和第四连接板右侧面各固接有一个T形限位板;两个T形限位板底部通过第二弹簧与软性刮刀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金龙,未经吴金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1241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