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池模组采集线束连接测试检测工装及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615455.9 | 申请日: | 2022-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9518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2 |
发明(设计)人: | 丁鑫;杨勇;温砚钧;杨甜甜;李松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瑞浦兰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36 | 分类号: | G01R31/36;G01R31/385;G01R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王艳斋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 模组 采集 连接 测试 检测 工装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采集线束连接测试检测工装及检测方法,所述电池模组采集线束连接测试检测工装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设置有总正端检测模块和总负端检测模块,所述总正端检测模块和总负端检测模块之间电性接入连接显示装置;所述总正端检测模块包括位于所述外壳内部的总正端连接装置和位于所述外壳上的若干总正端显示装置;所述总负端检测模块包括位于所述外壳内部的总负端连接装置和位于所述外壳上的若干总负端显示装置。本发明提供的检测工装的检测效率高,电池模组的平均检测时间为10s,装置结构简单,体积小巧,灵活度高,操作安全,随测随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采集线束连接测试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电池模组采集线束连接测试检测工装及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在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等由电池提供能源的设备中,为了实时地检测电池的运行状态,通过需要将电池模组连接到电池管理系统(BMS)中,然后通过BMS来采集电池模组的状态信息。通常情况下,电池模组与BMS是通过采集线束电连接到一起,其中BMS与采集线束之间通过连接端子连接到一起,一般不会出现连接错误的情况。而电池模组与采集线束之间经常出现连接错误的情况,导致BMS无法采集到电池模组中某些电池的信号,或者被损坏的情形。如果此时电池模组和BMS已经装配到了汽车上,则需要对汽车进行拆解,费时费力。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很多厂家在工装的过程中,会先将电池模组与采集线束连接到一起,然后检测两者之间的连接是否正确。现有的检测方式一般是通过肉眼或者万用表来检测。通过肉眼检测的方式,容易使操作人员产生疲劳,进而无法确保操作人员一直专注,检测结果较差。通过万用表检测的方式,一般是操作人员将万用表的两个插针搭接到采集线束远离电池的一端上,此种检测方法的缺陷在于:(1)在此过程中容易出现两个插针彼此搭接的情形,导致电池被短路,而且操作也比较复杂;(2)测量速度较慢,影响效率;(3)只能测量总压连接,测量内部采集线束的连接定义较为复杂且效率更慢;(4)需要一定电气基础才能保证测量准确安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模组采集线束连接测试检测工装及检测方法,本发明提供的检测工装的检测效率高,电池模组的平均检测时间为10s,装置结构简单,体积小巧,灵活度高,操作安全,随测随用。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采集线束连接测试检测工装,所述电池模组采集线束连接测试检测工装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设置有总正端检测模块和总负端检测模块,所述总正端检测模块和总负端检测模块之间电性接入连接显示装置,所述连接显示装置位于外壳上,电池模组的总正端采集线束和总负端采集线束分别电性接入所述总正端检测模块和所述总负端检测模块,根据所述连接显示装置的显示状态,检测所述总正端采集线束和所述总负端采集线束是否连接错误;
所述总正端检测模块包括位于所述外壳内部的总正端连接装置和位于所述外壳上的若干总正端显示装置,所述总正端连接装置分别独立地电性连接若干所述总正端显示装置,所述总正端采集线束单独电性接入所述总正端连接装置,根据所述总正端显示装置的显示状态,检测所述总正端采集线束定义是否正常;
所述总负端检测模块包括位于所述外壳内部的总负端连接装置和位于所述外壳上的若干总负端显示装置,所述总负端连接装置分别独立地电性连接若干所述总负端显示装置,所述总负端采集线束单独电性接入所述总负端连接装置,根据所述总负端显示装置的显示状态,检测所述总负端采集线束定义是否正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瑞浦兰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瑞浦兰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1545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