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管道泵特性参数的确定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210616519.7 | 申请日: | 2022-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465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5 |
发明(设计)人: | 苟金澜;柯汉兵;邹振海;王瑞奇;张克龙;柯志武;李勇;马灿;李邦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6F30/28 | 分类号: | G06F30/28;G06F30/17;G06F113/08;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苗青盛 |
地址: | 430205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道泵 特性 参数 确定 方法 装置 | ||
1.一种管道泵特性参数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所述管道泵被动转动的多个预设转动参数,所述预设转动参数包括预设转速和与所述预设转速对应的预设流量;
确定与所述多个预设转动参数对应的所述管道泵的流体出口至流体入口的多个第一仿真压差,以及与所述多个预设转动参数对应的所述管道泵被动转动的多个叶轮转动力矩和多个轴承转动力矩;
绘制所述多个叶轮转动力矩与对应的所述多个预设转动参数的所述预设转速的第一关系曲线,以及所述多个轴承转动力矩与对应的所述多个预设转动参数的所述预设转速的第二关系曲线;
基于所述第一关系曲线和所述第二关系曲线交点处对应的所述预设转动参数的所述预设流量、所述第一仿真压差、所述叶轮转动力矩和所述轴承转动力矩,确定所述管道泵被动转动的目标特性参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泵特性参数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确定所述管道泵被动转动的目标特性参数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绘制所述目标特性参数的所述第一仿真压差与对应的所述预设转动参数的所述预设流量的第三关系曲线;
基于所述第三关系曲线和实际工况下所述管道泵被动转动的实际压差,确定所述管道泵被动转动的实际特性参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泵特性参数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与所述多个预设转动参数对应的所述管道泵的流体出口至流体入口的多个第一仿真压差,以及与所述多个预设转动参数对应的所述管道泵被动转动的多个叶轮转动力矩和多个轴承转动力矩,包括:
将所述多个预设转动参数输入至管道泵仿真模型,获得所述管道泵仿真模型输出的所述多个第一仿真压差和所述多个叶轮转动力矩;
基于所述多个预设转动参数的所述预设转速和所述管道泵的轴承几何参数,确定所述多个轴承转动力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道泵特性参数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多个预设转动参数输入至管道泵仿真模型,获得所述管道泵仿真模型输出的所述多个第一仿真压差和所述多个叶轮转动力矩,包括:
将所述多个预设转动参数输入至所述管道泵仿真模型的主流道仿真模型,获得所述主流道仿真模型输出的所述多个第一仿真压差、所述多个叶轮转动力矩的主流道转动力矩和所述管道泵的多个间隙进出口压力值;
基于所述多个间隙进出口压力值,确定所述多个叶轮转动力矩的间隙流道转动力矩。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道泵特性参数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多个间隙进出口压力值,确定所述多个叶轮转动力矩的间隙流道转动力矩,包括:
将所述多个间隙进出口压力值输入至所述管道泵仿真模型的间隙流道仿真模型,获得所述间隙流道仿真模型输出的所述多个叶轮转动力矩的间隙流道转动力矩。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管道泵特性参数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管道泵被动转动的多个预设转动参数,包括:
获取所述预设转速和所述预设流量中的一个;
基于所述预设转速和所述预设流量中的一个,确定所述预设转速和所述预设流量中的另一个。
7.一种管道泵特性参数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管道泵被动转动的多个预设转动参数,所述预设转动参数包括预设转速和与所述预设转速对应的预设流量;
第一处理模块,用于确定与所述多个预设转动参数对应的所述管道泵的流体出口至流体入口的多个第一仿真压差,以及与所述多个预设转动参数对应的所述管道泵被动转动的多个叶轮转动力矩和多个轴承转动力矩;
第二处理模块,用于绘制所述多个叶轮转动力矩与对应的所述多个预设转动参数的所述预设转速的第一关系曲线,以及所述多个轴承转动力矩与对应的所述多个预设转动参数的所述预设转速的第二关系曲线;
第三处理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关系曲线和所述第二关系曲线交点处对应的所述预设转动参数的所述预设流量、所述第一仿真压差、所述叶轮转动力矩和所述轴承转动力矩,确定所述管道泵被动转动的目标特性参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16519.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图像处理的汽车工业机器人
- 下一篇:抗空化推进器及推进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