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阻变式存储器的下电极及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628611.5 | 申请日: | 2022-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539491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5 |
发明(设计)人: | 杨芸;仇圣棻;陈亮;潘国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昕原半导体(杭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45/00 | 分类号: | H01L45/00;H01L27/24 |
代理公司: | 北京鸿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7 | 代理人: | 王迎;袁文婷 |
地址: | 311305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阻变式 存储器 电极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阻变式存储器的下电极及其制备方法,其中的制备方法包括:对底部介电层的表面进行平坦化处理,使填充在介电层内的导电材料层全部或部分裸露;对导电材料层进行回刻蚀,以及干法和/或湿法清洗,以使导电材料层的表面高度低于介电层的表面;对裸露在介电层上端的导电材料层进行还原化处理,在导电材料层的表面选择性生长下电极层,并且,下电极层的表面高度不低于介电层的表面高度;在下电极层的上部生长阻变层及上电极叠层后,对得到的存储器基础结构依次进行刻蚀处理;对刻蚀后的存储器结构进行金属间介电质填充及平坦化处理,以完成阻变式存储器的下电极制备。利用上述发明能够简化阻变式存储器的制备工艺,提高制备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制造技术领域,更为具体地,涉及一种阻变式存储器的下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阻变随机存储器(RRAM,Resistive Random Access Memory)设计过程中,为了得到更好的性能(如器件的可靠性(Reliability)与稳定性(Stability)、数据保持特性(Retention)、均匀度高、漏电小等),RRAM的底部电极(BE,Bottom Electrode)的金属膜必须具有非常平整的表面,粗糙度阈值(Rmax,Maximum Roughness)低于2nm,以防止金属膜上层的阻变转换层(SL,Switching Layer)因厚度不均而导致短接及Cell Performance不均匀等一系列问题。
目前,现有的RRAM结构多为金属注射成型(MIM,Metal Injection Moulding)结构,上下电极均为金属平板,传统的制作工艺一般为:下电极金属层沉积,然后经过光刻/刻蚀/清洗等步骤对下电极金属层进行图案化,随后沉积阻变层及上电极金属层,然后进行上电极掩膜及蚀刻形成RRAM器件。这种现有的RRAM结构,不能同时满足金属膜的上表面的Rmax精度要求以及金属薄膜的厚度要求。
现有RRAM结构,其形成工艺主要有如下2种:
第一种:大致经过如下主要工艺步骤:在平坦化的BE VIA表面依次形成ReRAM、薄膜叠层,经光刻及刻蚀清洗等步骤后形成ReRAM Cell Structure,再进行金属间介电质填充及平坦化,形成最终的器件结构。该制程主要的困难点和问题点在于刻蚀过程,尤其地,在刻蚀BE金属膜的过程中,金属膜极容易发生回溅(Resputtering)而黏附到Cell侧壁(Sidewall),从而导致诸如短路、残渣、缺陷态等一系列的问题,导致器件失效。
第二种:大致经过如下主要工艺步骤:相较于第一种,增加了Spacer及SpacerEtch,以期阻止BE金属膜Resputtering对侧壁的影响,具体为:在平坦化的BE VIA表面依次形成ReRAM薄膜叠层,进行光刻及刻蚀清洗(Step 4)等步骤,尤其地,在刻蚀清洗的步骤中,Endpoint停在BE金属膜上,再形成Dielectric Spacer空间隔离层后,进行BE W刻蚀,如此一来,不仅减少了金属膜Resputter的概率,即便发生回溅,也不会影响ReRAM Cell的器件性能,最后再进行金属间介电质填充及平坦化,形成最终的器件结构。该制程工艺步骤相对复杂冗长,且主要的困难点和问题点在于Spacer EtchWet Clean过程,在刻蚀BE金属膜及后续的清洗过程中,Cell底部极易发生侧掏问题,从而导致诸如ReRAM Film DamageLoss、Undesired Profile、Cell Missing等一系列的问题,导致器件失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急需一种既能保证RRAM的BE金属膜上表面的Rmax达到需求,又能降低ReRAM蚀刻工艺难度及其对Cell Sidewall(开槽侧壁)的影响,同时还能有效控制下电极尺寸的方法。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阻变式存储器的下电极及制备方法,以解决现有阻变式存储器在制备过程中存在的复杂冗长、器件底部易发生侧掏、以及短路、残渣、缺陷态等,从而容易导致器件失效等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昕原半导体(杭州)有限公司,未经昕原半导体(杭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2861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