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折流式菌藻共生污水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647875.5 | 申请日: | 2022-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7372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9 |
发明(设计)人: | 甄智鹏;朱晗霄;简帅;王辛戈;林彤;杨诗幼;何强;陈一;王会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C02F3/32;C02F101/10;C02F101/16;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万霞 |
地址: | 400044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折流式菌藻 共生 污水处理 系统 处理 方法 | ||
1.折流式菌藻共生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调节池和反应池,调节池上方设有跌水口,所述跌水口距离调节池具有一定高度,便于污水跌水曝气后存储在调节池内,调节池设有第一溢流口,便于污水通过第一溢流口进入反应池,所述反应池中部设有隔板,以将反应池分成反应区和深度处理区,所述调节池位于反应区入口端,所述反应区内设有若干第一折流板,所有第一折流板平行且间隔设置,相邻两第一折流板相对的一端分别与对应的反应池内壁固定,从而使得污水进入反应区后呈蛇形流动,并在反应区内填充有海绵填料;在反应区尾端对应的隔板上设有第二溢流口,便于反应区内的污水通过第二溢流口进入深度处理区,所述深度处理区内设有若干第二折流板,所有第二折流板平行且间隔设置,相邻两第二折流板相对的一端分别与对应的反应池内壁固定,从而使得污水进入深度处理区后呈蛇形流动,并在深度处理区内填充有水棉,在深度处理区尾端对应的反应池池壁上设有排水口,用于排出处理后的水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流式菌藻共生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跌水口距离调节池池底的距离H1大于1 m,且H1和调节池高度H2的比值为3~4: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流式菌藻共生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反应区入口处设有水位检测器,在调节池第一溢流口处设有水量检测器,并在第一溢流口处设有调节阀,所述水位检测器、水量检测器和调节阀分别与控制单元连接,便于控制单元根据检测水位检测器和水量检测器实时检测的数据以控制调节阀的开度,从而控制进水流量,使得进水流量为13~18 mL/s。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流式菌藻共生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沿水流方向,在反应区内具有好氧区和缺氧区,所述好氧区内海绵填料的填充率为25~35%,缺氧区内海绵填料的填充率为10~2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流式菌藻共生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海绵填料为亲水性聚氨酯海绵填料,其比表面积大于4000 m2·m-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流式菌藻共生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棉通过附着笼设置在深度处理区,所述附着笼呈圆柱状,水棉固定在附着笼内,附着笼均匀分布有若干过水孔,便于污水通过过水孔进入附着笼内与水棉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流式菌藻共生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附着笼的直径为30~40 cm。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流式菌藻共生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附着笼内水棉的填充率为30~45%。
9.折流式菌藻共生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流式菌藻共生污水处理系统对污水进行处理,污水从跌水口跌下实现跌水曝气,随后通过第一溢流口再次跌入反应区,实现再次跌水曝气,在反应区内随着污水中的溶解氧不断被消耗,从而在反应区内依次进行硝化反应和反硝化反应,从而高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氨氮;随后进入深度处理区,进一步地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折流式菌藻共生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在深度处理区的水力停留时间为6~8 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47875.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