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远程报警的智能家居家庭安防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0665390.9 | 申请日: | 2022-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5233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13 |
发明(设计)人: | 朱留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留青 |
主分类号: | H04W64/00 | 分类号: | H04W64/00;H04W4/33;G08B13/18;G01V8/00;G01S13/8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6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远程 报警 智能家居 家庭 系统 | ||
1.一种基于远程报警的智能家居家庭安防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室内部署的目标安防监测设备,设备包括:通信服务器、前端服务器、毫米波雷达和TCP通信硬件,所述服务器与毫米波雷达进行网络通信,所述TCP通信硬件与毫米波雷达进行端到端间的TCP协议网络通信,所述前端服务器与通信服务器、毫米波雷达网络连接;
所述通信服务器用于与采集原始数据的毫米波雷达监控设备进行网络通信,并利用服务器算法处理后将数据上传至前端服务器,所述前端服务器用于将雷达数据通过协议实时页面更新并与用户系统间形成实时交互,所述毫米波雷达用于在室内进行目标监测的定位监控设备,所述TCP通信硬件为安装在毫米波雷达设备内的硬件设备,用于采用TCP协议进行雷达和服务器件的协议通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远程报警的智能家居家庭安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毫米波雷达包括发射接收天线、数字信号处理器、ARM单片机和以太网,所述接收天线与数字信号处理器电连接,所述ARM单片机与数字信号处理器、以太网电连接;
所述发射接收天线为毫米波雷达进行通信信号接收和发送的载体,所述数字信号处理器用于根据数字信号处理要求进行数字信号处理运算,所述ARM单片机为具备TCP通信功能且在雷达通电之后进行与服务器间连接,所述以太网用于提高网络通信速度和使用效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远程报警的智能家居家庭安防系统包括的室内目标安防监测设备的运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1:将毫米波雷达以45°夹角放置在室内角落中,雷达通过分析回波信号进行运动目标的信息定位;
步骤A2:将运用TCP协议的通信服务器端口号与毫米波雷达设备固定的端口号保持一致,通过雷达用网线与主机连接进行雷达与服务器间的通信;
步骤A3:雷达数据经过数据处理后触发前端服务器方法,将数据主动实时传输到至接收数据的前端服务器,进行监测数据的前端展示;
步骤A4:前端服务器与用户端间进行实时数据的主动推送,通过创建持久性的连接进行双向数据传输,不需要等待接受客户端的请求进行应答传输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远程报警的智能家居家庭安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1中,毫米波雷达采用三角波调制,雷达的无线射频信号获取目标的回波的时延是明显小于有效时宽的,雷达的无线射频信号的频率变化和信号传到目标后返回的信号的频率变化,两者的信号频率变化可以看出回波信号与无线射频信号有一个单位时间的延迟,这个时延为距离除以1/2的电磁波传播速度,毫米波雷达设备对于监控区域动态目标的测距、测速,是通过计算出目标的回波信号上升沿和下降沿的差频信号频率,监控区域内动态目标和静态目标的回波不同,通过将这些回波进行区分,剔除静态目标产生的杂波,检测出动态目标。
5.一种基于远程报警的智能家居家庭安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安防系统整体采用的运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用户进行系统的注册登录,对系统所用到的雷达设备参数、雷达设备实地部署位置情况、连接状态进行定义管理,同步对实时监测数据的接收查看;
步骤S2:通信服务器中的数据处理单元对雷达初始数据进行转换处理;
步骤S3:获取雷达监控目标的轨迹坐标信息,通过多目标跟踪算法实现多目标的区分;
步骤S4:前端服务器通过判断轨迹坐标是否进入设定警戒区域矩形内部,若有目标闯入则会发出警报,并通过终端系统的远程报警提醒;
步骤S5:雷达监测实时数据在前端服务器进行实时展示;
步骤S6:用户通过时间节点进行自主查询相应的历史轨迹信息和系统安全状况,查询结果以图表形式展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远程报警的智能家居家庭安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用户对系统所用到的雷达设备进行管理,查看当前雷达设备参数,雷达设备实地部署位置情况,管理雷达连接状态,同时还可以自定义添加新的雷达,用户点击连接或者断开会将指令发送到服务器,服务器再将指令发送到雷达,能够实时查看监控区域的目标运动轨迹以及历史轨迹,同时也能够查看警报日志记录以及相应的图表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留青,未经朱留青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65390.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中锰耐磨钢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吸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