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吡喹酮在抗肾纤维化疾病中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210673213.5 | 申请日: | 2022-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9622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9 |
发明(设计)人: | 王勇;赵成思;刘新建;张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医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1/4985 | 分类号: | A61K31/4985;A61K45/06;A61P13/12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吴爽;徐冬涛 |
地址: | 211166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吡喹酮 纤维化 疾病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吡喹酮在抗肾纤维化疾病中的应用,涉及生物医学领域。本发明应用吡喹酮能够降低血吸虫感染引起的胶原沉积,逆转肾脏组织中高表达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和胶原分子Col1、Col3和Col4,从而改善肾纤维化的病变;本发明公开的吡喹酮具有良好的抗肾纤维化疾病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学领域,特别是涉及吡喹酮在抗肾纤维化疾病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肾脏疾病影响着全球约10%的人口,是一个急需解决的全球健康问题。肾纤维化(renal fibrosis)是肾脏疾病最终导致终末肾功能衰竭的共同基础。导致肾纤维化发生的疾病有:糖尿病、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药物及感染性疾病等。肾脏由于受到创伤、感染、炎症、血循环障碍,以及免疫反应等多种致病因素刺激,持续存在的炎症环境以及组织的异常修复引起细胞外基质大量堆积,发生部位以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为主,最终进展为肾纤维化,若不及时进行干预可进展为肾衰竭。
血吸虫病是世界上仅次于疟疾的第二大寄生虫病,全球感染者约有2亿,严重危害全球人民的健康。血吸虫病造成的主要病理损伤是沉积在肝脏的虫卵形成的肉芽肿反应以及持续慢性感染引起的组织损伤修复过度,进而形成肝纤维化。此外,肾脏也是感染血吸虫后易受损伤的靶器官之一。1968年Andrade报道了曼氏血吸虫病患者的肾脏存在炎症;随后多篇研究报道血吸虫病患者中伴有血吸虫肾病的占比较高;我们前期研究中构建了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模型,观察血吸虫感染后肾脏损伤的发生进程以及纤维化相关指标的评价,明确血吸虫感染性肾损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首次证实血吸虫感染可引起小鼠肾脏纤维化的发生。
吡喹酮(Praziquantel,PZQ)作为一种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的抗血吸虫药物,已投入临床使用了40多年。然而,吡喹酮针对肾纤维化是否同样有逆转作用,尚未有相关评价数据。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吡喹酮在抗肾纤维化疾病中的应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保护吡喹酮在制备抗肾纤维疾病的相关药物中的应用。
作为本申请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肾纤维化疾病由糖尿病、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药物及感染性疾病中的任一种引起。
作为本申请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感染由血吸虫感染引起。
第二方面,吡喹酮与第二治疗药物联合在制备抗肾纤维化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
作为本申请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吡喹酮与第二治疗药物采用同时给药、或不分次序先后单独给药。
作为本申请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治疗药物为适于口服、肠胃外、腹膜内、静脉内、动脉内、透皮、舌下、肌肉内、直肠、透颊、鼻内、吸入、阴道、眼内、局部、皮下、脂肪内、关节内、腹膜内或鞘内任意给药方式的制剂。
优选的,治疗药物为适于口服或肌肉内任意给药方式的制剂。
更优选的,所述肌肉内给药方式为肌肉注射。
第三方面,本发明还保护一种药物组合物,所述药物组合物包括吡喹酮,以及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或辅料。
作为本申请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药物组合物的剂型包括滴剂、口服液、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冲剂、膜剂、凝胶剂、散剂、乳剂、自乳化制剂、滴丸剂、栓剂、气雾剂、喷雾剂、粉雾剂、贴剂、贴膏剂、溶液剂、软膏剂或乳膏剂等等剂型。
有益效果
本发明中公开的吡喹酮,能够降低血吸虫感染引起的肾脏组织的胶原沉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医科大学,未经南京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7321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