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酰胺类溶剂的固态红光碳点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676000.8 | 申请日: | 2022-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0655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9 |
发明(设计)人: | 郑静霞;闫翎鹏;李强;杨永珍;刘旭光;许并社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原理工大学;山西浙大新材料与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9K11/65 | 分类号: | C09K11/65;B82Y20/00;B82Y40/00;C01B32/15;H01L33/50 |
代理公司: | 太原华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4108 | 代理人: | 李毅 |
地址: | 030024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酰胺类 溶剂 固态 红光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固态红光碳点,是以间苯三酚和尿素以及氟化铵为原料,在酰胺类溶剂与水的混合溶液中,800W微波功率下加热反应制备得到的具有固态红色荧光特性的碳点。本发明固态红光碳点制备方法简单、产率高、无需后续处理即可发出红色荧光,可以作为荧光转换层材料,应用于制备LED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纳米碳发光材料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碳点,特别是涉及一种能够在固态下发射红光的碳点,以及该碳点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发光二极管(LED)因具有使用寿命长、节能、环保等优点,已经成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照明光源。目前可以用作LED照明器件的荧光材料主要包括稀土、半导体以及碳纳米材料(Luminescence, 2015, 30(4): 411-415.)。
其中,稀土和半导体荧光材料的使用范围很广,在固态照明器件中展现出了优异的荧光性能。然而,由于稀土资源不可再生,而半导体荧光材料往往含有重金属元素,导致其具有毒性,限制了它们在照明器件中的应用(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2017, 37(11): 3354-3359.)。
碳纳米材料具有原料来源广、成本低且几乎不具有毒性等优势,其中具有优异荧光特性的碳点近年来更是受到了广泛关注。以其作为荧光转换材料,在照明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但是目前应用于LED器件中的碳点通常多为液态发光,需要与各类成膜剂混合后使用,当碳点浓度过大时,容易出现荧光猝灭现象(RSC Advances, 2017, 7(84): 53057-53063.),严重限制了LED器件的性能。因此,需要开发荧光性能优良的固态荧光碳点用于LED器件。
在将碳点应用于LED等照明器件时,目前主要有两种激发方式。其中,利用蓝光芯片直接激发黄光荧光材料能够实现白光发射。但这种激发方式由于缺乏红光成分,往往造成LED器件的显色指数(Color render index,CRI)不高,一般小于90。
利用紫外芯片激发蓝绿红三基色荧光材料实现白光发射,不仅CRI更高,还能避免因蓝光芯片带来的蓝光泄露问题,能够更加满足实际照明的需求。但是,目前固态碳点的制备主要还是集中于短波长的蓝绿等波段(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2021, 16(1): 2203-2217.),高性能固态红光碳点的制备迫在眉睫。
然而,目前关于长波长波段例如固态红光碳点的研究还是存在一些问题。Wei等(Wei H, et al. ACS Applied Nano Materials, 2020, 3(8): 7420-7427.)以藏红花和柠檬酸为前驱体,利用一步水热法制备出最佳发射波长595nm的固态红光碳点,该碳点荧光性能优良,但制备时间长,后续处理过程复杂。
本课题组的Wang等(Wang J L, et al. 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Engineering, 2021, 9(5): 2224-2236.)以间苯三酚为碳源,乙二胺和硼酸为掺杂剂,通过一步微波法快速制备出了最佳发射波长623nm的固态红光碳点,该碳点不仅制备简便,而且无需后续的分离提纯步骤,但其荧光性能差,如发光波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因此,需要寻找合适的原料和方法,以提高固态红光碳点的发射波长,从而提高相应LED器件的CRI,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固态红光碳点,以及该固态红光碳点的制备方法,以获得一种具有较长发射波长的固态红光碳点。
本发明所述的固态红光碳点是以间苯三酚和尿素以及氟化铵为原料,在酰胺类溶剂与水的混合溶液中,800W微波功率下加热反应制备得到的具有固态红色荧光特性的碳点。
其中,所述的酰胺类溶剂是DMF(N,N-二甲基甲酰胺)或甲酰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原理工大学;山西浙大新材料与化工研究院,未经太原理工大学;山西浙大新材料与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7600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城市公共空间道面巡检装置
- 下一篇:一种房建施工用放线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