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确定悬浮式拦截弹悬浮深度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690583.X | 申请日: | 2022-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7775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9 |
发明(设计)人: | 吴定刚;蔡华杰;苏帅;邹欢;吴雨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主分类号: | F41H11/00 | 分类号: | F41H11/00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胡建平 |
地址: | 43006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确定 悬浮 拦截 深度 方法 | ||
本申请提供一种确定悬浮式拦截弹悬浮深度的方法,其包括:步骤一,进行参数设定,根据空间位置明确各个参数之间的关系;步骤二,当悬浮式拦截弹的弹阵垂直边界的下界为拦截范围的下界时,计算悬浮式拦截弹的最小布放悬浮深度;步骤三,当悬浮式拦截弹的弹阵垂直边界的上界为拦截范围的上界时,计算悬浮式拦截弹的最大布放悬浮深度。该方法能够提高悬浮式拦截弹布放悬浮深度的准确性、有效性,理论上覆盖来袭鱼雷的航行深度,支持悬浮式拦截弹作战使用和作战效能分析研究,为水面船舶反鱼雷作战武器系统设计和能力评估提供支撑。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船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确定悬浮式拦截弹悬浮深度的方法。
背景技术
悬浮式拦截弹通过在来袭鱼雷前方布放拦截弹阵,对过阵鱼雷启动爆炸引信,产生水下冲击压进行硬毁伤。其拦截效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从前端鱼雷目标探测到目标数据处理,再到火控数据的解算、武器发射控制、弹药落点计算、弹体悬浮深度等诸多因素中,弹体悬浮深度的确定将直接决定了鱼雷过阵时的对鱼雷的毁伤效果,严重影响着悬浮式拦截弹对来袭鱼雷的拦截效果。
目前悬浮式拦截弹悬浮深度的确定仅通过对典型来袭鱼雷航路末端的航行深度进行初步分析与估算,以估算深度值作为拦截弹毁伤覆盖深度,确定悬浮式拦截弹的悬浮深度。此估算方法理论支撑不足,考虑的影响因素少,与实际目标特性和作战态势偏差较大,准确度低,极大影响了悬浮式拦截弹的使用和作战效果。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确定悬浮式拦截弹悬浮深度的方法,以解决现有的悬浮式拦截弹悬浮深度的计算不准确的问题。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确定悬浮式拦截弹悬浮深度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进行参数设定,根据来袭鱼雷、水面船舶以及悬浮式拦截弹三者之间的空间位置明确各个所述参数之间的关系;其中,设定的所述参数为:
h为所述悬浮式拦截弹的布放悬浮深度,即所述悬浮式拦截弹弹体的几何中心点距离水平面的垂直距离;θ为所述鱼雷转入爬升阶段时的爬升角度;H为所述鱼雷爬升前的航行深度;H1为所述水面船舶的吃水深度;H2为所述鱼雷爬升前航行所处深度与所述水面船舶底部所处深度之间的深度差;H3为所述悬浮式拦截弹弹阵边界所处深度与所述水面船舶底部所处深度之差;D1为所述鱼雷开始爬升时距离所述水面船舶的水平距离;R为所述悬浮式拦截弹的毁伤半径;
所述参数之间的空间几何关系为:
θ=tan-1(H2/D1),
H=H1+H2,
H3/H2=L/D1,
h=H1+H3-R;
步骤二,当所述悬浮式拦截弹的弹阵垂直边界的下界为拦截范围的下界时,计算所述悬浮式拦截弹的最小布放悬浮深度;
步骤三,当所述悬浮式拦截弹的弹阵垂直边界的上界为拦截范围的上界时,计算所述悬浮式拦截弹的最大布放悬浮深度。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技术方案,在步骤二中,当所述水面船舶对所述鱼雷进行报警后,来袭的所述鱼雷处于≥40m的深度位置处,并对准所述水面船舶所处位置航行,所述水面船舶于所述鱼雷航路的前方;当所述水面船舶的弹药发射基准位置与所述鱼雷的报警声纳探测基准位置一致时,所述水面船舶发射所述悬浮式拦截弹进行布阵拦截。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技术方案,在步骤二中,当所述悬浮式拦截弹的弹阵垂直边界的下界为拦截范围的下界时,计算所述悬浮式拦截弹的最小布放悬浮深度:
当L≤D1时,即所述鱼雷开始爬升时,所述鱼雷与所述水面船舶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小于所述悬浮式拦截弹的布放距离;所述鱼雷所处深度随着爬升而不断减小,即H3/H2=L/D1,则所述悬浮式拦截弹的最小布放悬浮深度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未经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9058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功能背包
- 下一篇:一种多路阀阀体内腔坭芯及其制作方法和制作的流道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