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景观河段小船下行鱼类上行的排淤斜向雍水坝结构布置形式在审
申请号: | 202210691203.4 | 申请日: | 2022-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6054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发明(设计)人: | 袁琼;张斌;魏刚文;王红霞;王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3/10 | 分类号: | E02B3/10;E02B7/00;E02B8/00;E02B8/08;E02B8/06;E02B3/02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许睿 |
地址: | 610072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景观 河段 小船 下行 鱼类 上行 排淤斜 水坝 结构 布置 形式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景观河段小船下行鱼类上行的排淤斜向雍水坝结构布置形式,包括设置在河道内的壅水坝,壅水坝从河道的一侧河岸斜向延伸至另一侧河岸;所述壅水坝靠近河道上游的一端处设有通行通道,壅水坝靠近河道下游的一端处设有排淤通道;所述通行通道和排淤通道都与河道的上游以及下游连通,且通行通道和排淤通道各自顺着相对应的河岸延伸;所述排淤通道内设有排淤闸。本发明能够处理因壅水而引起的河道局部淤积,提升河道两岸的人居环境,同时能够在壅水拦断河道时提供供人类漂流下行、鱼类上行回游的通道,美化河道两岸的人居环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景观河段小船下行鱼类上行的排淤斜向雍水坝结构布置形式。
背景技术
为顺应新时代治水要求,许多城镇构建了以海绵系统为主的源头污染控制与雨水资源利用系统、以厂网提质增效为抓手的污染过程削减与末端治理系统、充分利用河湖湿地空间形成的生态修复与净化系统以及以提升人居生活体验为核心的滨水岸线打造理念。在滨水打造的过程中,许多壅水工程采用了横断河流的壅水坝,壅水坝将过城过镇的河流简单地分隔成一级一级的小型壅水水库。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相当数量的城镇景观壅水工程,经过近年的运行分析,这些壅水坝存在的问题有造成局部河段淤积,壅水区域之间完全分隔,人类、鱼类、淤积物无法通行,减少了人与水之间的亲密感,对局部水生态造成一定阻断破坏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于形成宽幅跌落水景观、便于人工动力小型船只下行漂流、便于鱼类上行回游、便于壅水河段淤积清理的景观河段小船下行鱼类上行的排淤斜向雍水坝结构布置形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景观河段小船下行鱼类上行的排淤斜向雍水坝结构布置形式,包括设置在河道内的壅水坝,壅水坝从河道的一侧河岸斜向延伸至另一侧河岸;所述壅水坝靠近河道上游的一端处设有通行通道,壅水坝靠近河道下游的一端处设有排淤通道;所述通行通道和排淤通道都与河道的上游以及下游连通,且通行通道和排淤通道各自顺着相对应的河岸延伸;所述排淤通道内设有排淤闸。
进一步的是:所述排淤通道为凹型排淤通道,排淤通道在垂直于河岸的方向上朝向河岸外侧呈弧形凸出形成凹型排淤通道。
进一步的是:所述排淤通道的宽度为河道宽度的1/15~1/5,排淤通道底部高程低于河道高程0~0.5m;所述排淤通道的上游轴线以及下游轴线与河道主流轴线之间的夹角为10~30°。
进一步的是:所述排淤通道为斜面通道,排淤通道的高度从河道上游方向朝向河道下游方向逐渐降低;排淤通道上游端的起始高程大于河道的河床高程。
进一步的是:所述排淤通道的斜度为1~5%。
进一步的是:所述通行通道为坡面通道,通行通道的高度从河道上游方向朝向河道下游方向逐渐降低;通行通道上游端的起始高程大于河道的河床高程。
进一步的是:所述通行通道的坡面坡度不高于1:4。
进一步的是:所述壅水坝靠近河道上游一端的高度大于壅水坝靠近河道下游一端的高度。
进一步的是:所述壅水坝两端端头之间的高度差为0.5~1.5m。
进一步的是:所述壅水坝与河道内水流流向之间的角度为10~3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9120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