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反偷猎捕杀的野生动物保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210694124.9 | 申请日: | 2022-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761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2 |
发明(设计)人: | 于培湖;刘少斌;李少华;李玉春;慈志娟;刘笑宏;王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烟台和壹博物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H17/18 | 分类号: | E04H17/18;E04H17/16;G08B3/10;G08B13/196;G08B15/00;H04N5/232;H04N7/18 |
代理公司: | 烟台浪知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358 | 代理人: | 李新欣 |
地址: | 265300 山东省烟台***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偷猎 捕杀 野生动物 保护装置 | ||
1.一种反偷猎捕杀的野生动物保护装置,包括多个用于形成内围屏障的第一支撑柱(1)和多个用于形成外围屏障的第二支撑柱(2),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柱(1)之间固定有第一隔网(45),相邻两个第二支撑柱(2)之间的底部固定有第三隔网(47),相邻两个第二支撑柱(2)之间还设置有第二隔网(46),相邻两个第二支撑柱(2)相互靠近的一侧均转动连接有第二U型板(3),且第二隔网(46)的两侧均滑动配合于对应第二U型板(3)的内部,所述第二隔网(46)的顶部向远离第一支撑柱(1)的一侧折弯,所述第二支撑柱(2)的内部设置有用于供第二U型板(3)转动的转动组件,且第二支撑柱(2)的内部还设置有用于供转动后的第二U型板(3)进行复位的复位组件,相邻两个第一支撑柱(1)的顶部共同固定有导轨(4),且导轨(4)的顶部开设有主轨道(5),并且导轨(4)的两侧均开设有副轨道(6),所述导轨(4)的上方设置有外壳(7),且外壳(7)的两侧均固定有L型板(8);
所述L型板(8)的内部设置有移动板(10),且移动板(10)的底部固定有第一U型板(13),并且第一U型板(13)的内部转动连接有两个副滚轮(14),所述副滚轮(14)滚动配合于副轨道(6)的内部,所述L型板(8)的内部设置有用于调节副滚轮(14)位置的调节机构,所述外壳(7)顶部的四角均固定有支架(15),且四个支架(15)的顶部共同固定有顶板(16),且顶板(16)和外壳(7)之间设置有两个对称放置的摄像设备(18),且两个摄像设备(18)朝向相反;
所述外壳(7)的内部设置有用于驱动外壳(7)在导轨(4)上移动的驱动机构,所述外壳(7)的内部还设置有用于控制摄像设备(18)摆动的控制机构,所述顶板(16)的底部设置有用于警告捕猎者、野生动物的警告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螺杆(9),且螺杆(9)的一端和外壳(7)的外壁通过第一轴承转动连接,并且螺杆(9)的另一端贯穿L型板(8)且和L型板(8)转动连接,所述螺杆(9)贯穿移动板(10)并和移动板(10)螺纹连接,且移动板(10)滑动配合于L型板(8)内部,并且移动板(10)的顶部和L型板(8)的内壁相贴合,所述L型板(8)靠近外壳(7)内壁的一侧固定有两个限位筒(12),所述移动板(10)远离外壳(7)的一侧固定有两个限位杆(11),且限位杆(11)滑动配合于对应限位筒(12)的内部,所述外壳(7)的中部开设有第二内腔(24),所述外壳(7)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一内腔(23),所述外壳(7)的一侧固定有用于密封第一内腔(23)、第二内腔(24)的盖板(44);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安装于其中一个第一内腔(23)内部的电机(26),且电机(26)的输出端固定有第二转杆(27),所述第二转杆(27)贯穿外壳(7)且和外壳(7)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杆(27)远离电机(26)的一端延伸至另一个第一内腔(23)的内部,所述第二转杆(27)位于第二内腔(24)内部的外侧固定有主滚轮(28),且主滚轮(28)滚动配合于主轨道(5)的内部,所述摄像设备(18)的顶部固定有防护板(19),所述顶板(16)的底部固定有两个第一转杆(20),且第一转杆(20)的底部和防护板(19)的顶部通过第二轴承转动连接,所述摄像设备(18)的底部固定有连接杆(21),且连接杆(21)的底部固定有摆动板(22);
所述控制机构包括放置于外壳(7)顶部的矩形空心板(35),所述矩形空心板(35)的两侧均固定有矩形板(36),且矩形板(36)的顶部固定有圆柱杆(38),所述摆动板(22)的底部开设有供圆柱杆(38)滑动的滑动槽(39),且滑动槽(39)倾斜设置,所述矩形空心板(35)的内部设置有用于挤压矩形空心板(35)并带动矩形空心板(35)移动的偏心轮(34),所述外壳(7)的内部设置有用于驱动偏心轮(34)转动的驱动单元;
所述驱动单元包括固定于偏心轮(34)底部的第四转杆(33),且第四转杆(33)贯穿外壳(7)且和外壳(7)转动连接,并且第四转杆(33)远离偏心轮(34)的一端延伸至第二内腔(24)的内部,所述第四转杆(33)延伸至第二内腔(24)内部的一端固定有第一锥形齿轮,所述第二转杆(27)远离电机(26)的一端固定有主动轮(29);
所述外壳(7)的顶部转动连接有第三转杆(31),且第三转杆(31)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一内腔(23)和第二内腔(24)的内部,所述第三转杆(31)位于第一内腔(23)内部的一端固定有从动轮(30),且从动轮(30)和主动轮(29)之间通过皮带传动连接,所述第三转杆(31)位于第二内腔(24)内部的一端固定有和第一锥形齿轮相啮合的第二锥形齿轮;
所述转动组件包括固定于第二U型板(3)一侧的转轴(49),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支撑柱(2)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开设有转动槽(50),所述转轴(49)贯穿转动槽(50)且延伸至第二支撑柱(2)的内部并和第二支撑柱(2)转动连接,所述第二U型板(3)靠近第一支撑柱(1)一侧的顶部固定有三角板(48);
所述复位组件包括开设于转轴(49)内部的第三槽口(59)和第一槽口(55),且第三槽口(59)和第一槽口(55)相连通,所述第三槽口(59)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弯曲板(51),且弯曲板(51)的顶部固定有定位筒(52),并且定位筒(52)的内部固定有弹性件(53),所述弹性件(53)远离定位筒(52)的一端和第二支撑柱(2)的内壁相固定;
所述弯曲板(51)的一侧固定有加强筋(54),且加强筋(54)底部的一侧和转轴(49)的外侧相固定,所述弯曲板(51)底部的两侧均开设有三角槽(57),所述第一槽口(55)的内壁开设有卡槽,且卡槽的内部嵌设有卡簧(56),所述弯曲板(51)的内部开设有用于嵌设卡簧(56)折弯处的第二槽口(58),且第二槽口(58)位于三角槽(57)的上方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烟台和壹博物馆有限公司,未经烟台和壹博物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94124.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