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无机纳米氧化物颗粒的陶瓷复合固态电解质、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210701282.2 | 申请日: | 2022-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7621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发明(设计)人: | 胡毅;张迪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10/056 | 分类号: | H01M10/056;H01M10/052;B82Y30/00;B82Y40/00 |
代理公司: | 浙江永航联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304 | 代理人: | 张进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江干***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机 纳米 氧化物 颗粒 陶瓷 复合 固态 电解质 制备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储能体系器件材料的制备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含无机纳米氧化物颗粒的陶瓷复合固态电解质、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属于储能体系器件材料制备技术领域。本发明首先制备纳米陶瓷颗粒;然后,将纳米陶瓷颗粒分散于N,N‑二甲基甲酰胺溶剂中配置纺丝前驱液,进行静电纺丝得到陶瓷复合纳米纤维膜;最后,浇铸含“聚合物‑导电锂盐‑无机纳米氧化物”体系的有机‑无机材料混合电解质溶液得到含无机纳米氧化物颗粒的陶瓷复合固态电解质。该材料可应用于柔性固态锂电池中,具备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电化学性能,有效提高离子电导率,进而降低界面电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储能体系器件材料的制备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含无机纳米氧化物颗粒的陶瓷复合固态电解质、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属于储能体系器件材料制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可穿戴电子产品,电动汽车和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需要有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良好机械柔性的储能器件与之匹配。锂离子电池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电子产品的主流储能器件。然而,传统的商业锂离子电池以石墨作为负极,其仅有372mAh g-1的理论容量,存在着能量密度低的重大缺陷。此外,电池中使用的有机液态电解质易燃、易泄露,极易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与此同时,电极与电解质间界面接触不良,界面电阻大的问题也使得锂离子电池难以实现柔性化,无法满足柔性、可穿戴的市场需求。
针对传统锂离子电池存在的诸多问题,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是用固态电解质来取代有机液态电解质。固态电解质不易燃,空气下稳定,在安全性方面,相对于液态电解质有了大幅度提高。此外,固态电解质的使用使得具有最低化学电位(-3.04V)和最高理论容量(3860mAh g-1)的锂金属直接作为负极成为可能。固态电解质目前主要分为两类:无机陶瓷固态电解质和有机聚合物固态电解质。陶瓷固态电解质也可细分为硫化物型陶瓷固态电解质和氧化物型陶瓷固态电解质,硫化物电解质室温下锂离子电导率高(10-2S cm-1),然而其室温下不稳定,对大批量生产和商业化使用带来了诸多不便。氧化物型固态电解质室温下离子电导率较高(10-4S cm-1)且在大气和水中稳定。不幸的是,氧化物陶瓷固态电解质刚性易碎,电极/电解质间存在着高界面电阻,无法满足柔性化的需求。然而,结合有机和无机两种固态电解质的优势,纳米氧化物作为填料、桥梁和粘合剂,促进了复合固态电解质形成致密的结构和连续的离子电导网络,增大电极与界面接触的比表面积,并能在电解质表面形成有序的离子通道,并使复合固态电解质的电阻降低和离子电导率提高;因此制备复合固态电解质是一种理想的选择。复合固态电解质通常是以无机氧化物陶瓷纳米粒分散于有机聚合物基质来制备。陶瓷纳米粒填充物提高固态电解质整体的离子电导率,而聚合物赋予其机械柔性。然而,复合固态电解质中陶瓷颗粒的团聚问题引起的不均匀性,尽管创建了3D网络结构解决颗粒团聚,但复合固态电解质中纳米陶瓷颗粒的含量仍然较低,仅仅在5-15wt%;而低的陶瓷填料含量也会降低离子电导率。此外,即使在低浓度的填料含量下,由于纳米颗粒彼此分散,无法形成连续的离子传输通道,这也严重影响着复合固态电解质的导离子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含无机纳米氧化物颗粒的陶瓷复合固态电解质,具有良好的机械柔性,能够弯曲、折叠,其作为全固态锂金属电池固态电解质材料时,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能够满足柔性电池的需求。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含无机纳米氧化物颗粒的陶瓷复合固态电解质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陶瓷复合纳米纤维膜,该陶瓷复合纳米纤维膜是采用如下方法制得:
a、将聚偏二氟乙烯、纳米陶瓷颗粒和聚环氧乙烷(PEO)加入N,N-二甲基甲酰胺溶剂中,在30-50℃的温度下充分搅拌后得到均匀混合的静电纺丝前驱液;
纳米陶瓷填料与聚偏二氟乙烯的重量比为1∶0.08-0.25,PEO的添加量为聚偏二氟乙烯重量的4-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理工大学,未经浙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0128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