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模拟海洋环境的腐蚀试验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0703912.X | 申请日: | 2022-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7845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9 |
发明(设计)人: | 魏木孟;姚敬华;范国栋;杨博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17/00 | 分类号: | G01N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联创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64 | 代理人: | 姚永锋;王超 |
地址: | 471039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模拟 海洋环境 腐蚀 试验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模拟海洋环境的腐蚀试验装置,所述试验装置包括基座、工作室、参数调整室和运动舱室。所述工作室内设置溶液箱和环境控制设备,所述溶液箱至少为两个,用于放置不同的浸泡溶液,所述环境控制设备用于控制工作室内的环境参数。将船舶材料放置于装有不同浸泡溶液的溶液箱内,并通过环境控制设备控制工作室的环境,以模拟在实际使用时船舶材料所处的复杂环境。参数调整室内设置的各调控单元能实时记录、显示并储存各种参数条件,便于对试验过程的环境历程进行追溯,增强了船舶材料异常时的环境溯源。运动舱室通过电控牵引拖车控制船舶材料的运动路径,使船舶材料样品分别进入不同的溶液箱内,并停留浸泡预设时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试验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模拟海洋环境的腐蚀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材料在自然环境及工业环境中的腐蚀数据积累与腐蚀规律研究是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求,特别是船舶材料,由于长期经受海水、淡水等介质的交替浸泡,服役工况严苛,腐蚀问题频发,是腐蚀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具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和较高的学术价值。
船舶材料的自然环境腐蚀发展起步较早,紧贴海军舰船材料的发展。根据我国海域的典型环境特征,建立了青岛、厦门、三亚、南海等自然海水环境试验站,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材料自然环境试验数据,近年来,更是紧靠海军远海战略,开展了系列材料的随船跨海区动态交替暴露试验,获取了一系列材料的跨海区暴露试验数据。
相比自然环境腐蚀试验的发展,室内模拟试验的发展明显滞后,特别是严酷复杂环境的模拟试验,而其中最薄弱的环节就是室内模拟加速试验设备的开发与应用。导致室内模拟加速试验设备的开发与腐蚀行业发展矛盾加剧的主要原因有几点:第一,环境种类复杂多样,每个环境下影响材料腐蚀的关键因素以及各环境因素的协同作用机理难以科学表征;第二,仪器设备的制造技术及环境控制技术行业的发展影响;第三,材料腐蚀数据积累及机理表征技术的影响。
随着国家深蓝海军战略推进和各型船艇建设,对材料在特殊环境下的适应性快速评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船舶普遍对全寿命周期提出了明确技术指标,船舶建造期是船舶全寿命周期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船舶的性能,甚至影响最终的服役寿命。不同船舶建造周期不同,少则1至2年,多则5至6年,建造过程中,一方面整体防腐尚未进入最佳状态,另一方面,修造时长期停泊,这与船舶先天的航行设计工况不同,第三,不可避免的存在较多因修造而防腐破损,因此,材料的腐蚀问题不同忽视,相应的与相关精细环境的模拟及控制设备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凸显。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用于模拟海洋环境的腐蚀试验装置,在室内模拟船舶材料受到不同盐度、不同介质浓度海水浸泡的特殊环境,为船舶材料的腐蚀性能检测、基础数据积累、机理研究和寿命评估提供试验平台。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用于模拟海洋环境的腐蚀试验装置,所述试验装置包括基座、工作室、参数调整室和运动舱室,所述工作室内设置溶液箱和环境控制设备,所述溶液箱至少为两个,用于放置不同的浸泡溶液,所述环境控制设备用于控制工作室内的环境参数。将船舶材料放置于装有不同浸泡溶液的溶液箱内,并通过环境控制设备控制工作室的环境,以模拟在实际使用时船舶材料所处的复杂环境。
进一步的,所述溶液箱内设置溶液参数探测器和电加热器,所述溶液参数探测器用于监测溶液箱内浸泡溶液的温度、盐度、pH和溶解氧,所述电加热器用于加热溶液箱内的浸泡溶液。
进一步的,所述环境控制设备包括加热装置、冷却风口和加湿口,所述加热装置和冷却风口用于控制工作室内的温度,所述加湿口用于控制工作室内的湿度。通过加热装置、冷却风口和加湿口调整工作室的温度和湿度。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装置、冷却风口和加湿口设置于工作室的顶部。便于快速改变工作室内的环境。
进一步的,所述环境控制设备还包括空气湿度探头和空气温度探头。用于实时监测并获取工作室内的湿度和温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0391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