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预制分体桥墩防护结构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708750.9 | 申请日: | 2022-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6214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1 |
发明(设计)人: | 刘自力;周孝军;喻进;刘勇;李天鹏;郜海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东蓝星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19/02 | 分类号: | E01D19/02;E01D22/00;E02B3/26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胡东东 |
地址: | 611400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制 分体 桥墩 防护 结构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预制分体桥墩防护结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测算防护结构与桥墩立柱的空隙距离;S2、在防护结构上安装定位杆,确定定位杆的长度,防护结构包括多块预制分体,预制分体之间通过型面卡接结构连接在一起;S3、将防护结构的其中一个预制分体立于桥墩立柱的承台平面上;S4、以步骤S3安装的预制分体作为安装基体,后续预制分体依次安装形成防护结构;S5、用砼料填充空隙,固化成型后即可。本发明的桥墩防护结构施工方法,现场适应性强,防护结构的防护等级不低于现有筒体式防护结构的防护等级,具有快速施工、运输方便、施工成本低等特点,特别适合山区桥墩、大尺寸桥墩、桥墩修复改造等环境下使用,技术优势十分明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桥墩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预制分体桥墩防护结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桥墩墩柱来说,桥墩墩柱主要的失效形式是磨损失效,由于江河水流湍急,水流不仅夹带泥沙,还会夹带一定粒径的石头,砂石在水流作用下不停地与桥墩混凝土发生碰撞和摩擦,从而对桥墩墩柱产生磨蚀作用,长时间作用下,导致桥墩墩柱磨损失效。
为了提高桥墩墩柱的耐久性,需要对桥墩墩柱进行有效的防磨蚀和撞击处理,以确保桥墩墩柱的使用寿命,不同于针对船舶、车辆等设计的桥墩防撞击防护措施,常见的桥墩墩柱耐久性防护措施包括:①加大桥墩截面尺寸、②抛石防护、③防撞击防护。对于防护措施①,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对于新建的桥墩墩柱,其是通过适当增加桥墩水下部分的截面尺寸,以达到防止水流磨蚀和石头撞击桥墩的作用,常见的方法是:先制作桥墩护筒,在浇筑形成桥墩前,将桥墩护筒套在桩基上方,然后用吊装设备悬吊住桥墩护筒,再进行桥墩浇筑施工,待桥墩浇筑完成后,再放下桥墩护筒,如图1所示,然后用混凝土灌满桥墩护筒与桥墩之间的间距,最终形成一体结构,如图2所示;该方法应用最广泛,但存在施工麻烦且成本高的问题,同时,对于山区等特殊环境作业时,施工难度大,易产生安全事故;对于已建造的桥墩,则一般通过钢筋混凝土套箍加固的方式实现,常见的方法是:在墩、台或桩基上钻孔并设置锚杆,布设钢筋网或钢丝网,再用混凝土浇筑形成套箍,进而进行加固,该方式形成的桥墩防护等级低,并且同样存在施工麻烦、难度大的问题。
对于防护措施②,其是通过抛石在水中形成屏障来承受水的冲蚀力,进而对桥墩进行保护,该方式形成的防护强度稳定性差,并且工程量大,工期长,易对原有水道造成破坏,因此较少采用。对于防护措施③,其是通过设置与防止船舶、车辆撞击桥墩相类似的装置,进而保护桥墩不受滚石撞击,但该方式造价高,工程量较大,同时,其防护结构是紧贴在桥墩上,仅靠防撞装置本身来抵抗冲击,当防撞装置失效后,桥墩直接暴露在外,在持久性防护方面表现较差,难以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预制分体桥墩防护结构施工方法,以解决现有桥墩墩柱防护措施所存在的施工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预制分体桥墩防护结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在桥墩立柱承台上用砂浆找平,然后测量桥墩立柱的直径,结合防护结构的内径,测算防护结构与桥墩立柱之间的空隙距离,得到间隙尺寸A;
S2、在防护结构上安装定位杆,并根据间隙尺寸A确定定位杆的长度,以使防护结构的中心与桥墩立柱的中心重合,所述防护结构包括多块预制分体,预制分体的侧面设置有型面卡接结构,所述预制分体之间通过型面卡接结构依次连接在一起,以形成筒形或多边形的防护结构;
S3、将防护结构的其中一个预制分体立于桥墩立柱的承台平面上,确保纵向垂直,预制分体与承台平面之间的接触面采用涂抹砂浆、胶垫或打胶的方式实现密封固定连接;
S4、以步骤S3安装的预制分体作为安装基体,后续预制分体依次安装形成防护结构,预制分体之间的安装间隙通过密封胶垫或打密封胶的方式密封;
S5、用砼料填充防护结构与桥墩立柱之间的空隙,固化成型后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东蓝星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成都东蓝星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0875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