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甜高粱和田菁混合青贮饲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210721094.6 | 申请日: | 2022-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3983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08 |
发明(设计)人: | 姜淑贞;杨维仁;朱应波;李肖;周华杰;黄丽波;袁学军;李扬;焦宁;姜艳萍;牛加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K10/30 | 分类号: | A23K10/30;A23K10/12;A23K30/18;A23K20/163;A23K50/00;A23K50/75;A23K50/30 |
代理公司: | 山东誉丰合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384 | 代理人: | 刘妍 |
地址: | 271018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粱 和田 混合 青贮饲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甜高粱和田菁混合青贮饲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混合青贮饲料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甜高粱80~90份,田菁10~20份,微生物发酵液1份。微生物发酵液包括植物乳杆菌、产朊假丝酵母、产黄纤维单胞菌和海藻寡糖。混合青贮饲料的制备方法为:先将甜高粱和田菁进行粉碎,再调整含水率至55~65wt%均匀混合得到粉料,将微生物发酵液喷洒在粉料中,边喷洒边搅拌,搅拌均匀后于室温进行厌氧发酵。本发明以甜高粱和田菁为材料进行青贮,通过植物乳杆菌、产朊假丝酵母和产黄纤维单胞菌协同作用,再添加海藻寡糖可大大提高家畜对青贮饲料的养分消化率、降低了饲养成本,提高了家畜的肉质品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青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甜高粱和田菁混合青贮饲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青贮饲料是通过对青绿饲料进行厌氧发酵制成的,其生产原理是在厌氧环境中促进乳酸菌大量繁殖,使可溶性糖分转化为乳酸并累积到一定浓度;乳酸菌发酵分解糖类后,产生的二氧化碳进一步排除空气,分泌的乳酸使得饲料呈弱酸性,能有效地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从而有效抑制腐败菌,使得青贮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得到长期保存。青贮饲料气味酸香、柔软多汁、适口性好、营养丰富、利于长期保存,是草食性动物家畜的优良饲料来源,也是解决家畜生产中冬季缺少新鲜牧草的主要方法之一。
田菁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3.5米,茎有不明显淡绿色线纹。分布于中国海南、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西、云南。常生于水田、水沟等潮湿低地。田菁适应性强,耐盐、耐涝、耐瘠、耐旱,性喜温暖、湿润。虽然田菁的茎、叶可做牲畜饲料,但田菁青贮后适口性不好,特别是作为饲料喂猪、鹅,家畜根本不吃,所以目前很少有青贮田菁的报道。虽然甜高粱是一种常用的青贮饲料,但家畜对青贮甜高粱的养分消化率和消化能有待提高,家畜饲喂青贮甜高粱,其肉质品质有待提高。所以,需要一种以甜高粱和田菁为材料的混合青贮饲料,提高甜高粱和田菁的利用率和添加量,既能降低家畜饲养成本,又能大大提高家畜的肉质品质。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甜高粱和田菁混合青贮饲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以甜高粱和田菁为材料进行青贮,大大提高家畜对青贮饲料的养分消化率,降低了饲养成本,提高了家畜的肉质品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甜高粱和田菁混合青贮饲料,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
甜高粱80~90份,田菁10~20份,微生物发酵液1份。
优选的,所述微生物发酵液的制备方法为:将微生物菌剂溶于水后,静置1~2h得到菌液,向菌液中添加10~20wt%的海藻寡糖,得到微生物发酵液;所述微生物菌剂与水的质量比为1:20。
优选的,所述微生物菌剂包括植物乳杆菌、产朊假丝酵母和产黄纤维单胞菌,所述植物乳杆菌、产朊假丝酵母和产黄纤维单胞菌的质量比为2:1:1。
优选的,所述微生物发酵液中,植物乳杆菌的浓度大于或等于109cfu/mL,产朊假丝酵母的浓度大于或等于109cfu/mL,产黄纤维单胞菌的浓度大于或等于109cfu/mL。
优选的,所述植物乳杆菌的生物保藏号为ACCC11118;所述产朊假丝酵母的生物保藏号为ACCC 20060;所述产黄纤维单胞菌的生物保藏号为ACCC 11055。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甜高粱和田菁混合青贮饲料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为:先将甜高粱和田菁分别粉碎,再调整含水率至55~65wt%,混合后得到粉料,将微生物发酵液喷洒在粉料中,边喷洒边搅拌,搅拌均匀后于室温进行厌氧发酵,得到甜高粱和田菁混合青贮饲料。
优选的,粉碎后,甜高粱的直径为1.0~1.2mm,长度为2-3cm;田菁的直径为1.0~2.0mm,长度为2-3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农业大学,未经山东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2109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汽车的牵引力控制方法、系统以及电动汽车
- 下一篇:癫痫发作口部防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