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载液冷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0723249.X | 申请日: | 2022-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3830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9 |
发明(设计)人: | 魏超;孙新东;郎群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天鹅制冷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余成俊 |
地址: | 23005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载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载液冷装置,包括溶液箱(1)、供液泵(41)、冷却液换热器(3)、热负载(9)构成的冷却液循环回路,溶液箱(1)、注排液泵(42)构成的补排液循环回路,控制器、去离子交换柱(12),去离子交换柱(12)安装于注排液泵(42)、溶液箱(1)之间,注排液泵(42)与去离子交换柱(12)之间有第一电磁阀(141),溶液箱(1)与注排液泵(42)之间有第二电磁阀(142),溶液箱(1)内设有电导率传感器(11)、液位传感器(12),各个传感器、液位电磁阀、注排液泵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本发明具有供液循环功能、去离子功能及自动注排液功能,实用价值高、操作简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冷装置领域,具体是一种车载液冷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液冷技术的迅速发展,许多大功率车载雷达发射机的发射管(例如速调管、行波管、前向波管和磁控管等)和一些发热量比较集中的组件都采用了冷却效率较高的液体冷却装置,简称液冷装置。液冷装置载冷剂通常采用乙二醇溶液,而乙二醇溶液中具有无机盐离子,无机盐离子使得冷却液电导率提高,会对雷达设备造成危害,妨碍雷达设备的正常运行。此外,车载液冷装置随着载车而移动,加排液操作上比较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载液冷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车载液冷装置存在冷却液电导率易提高、加排液困难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车载液冷装置,包括冷却液循环回路、补排液循环回路,所述冷却液循环回路包括依次回路连接的溶液箱(1)、供液泵(41)、冷却液换热器(3)、热负载(9),补排液循环回路包括溶液箱(1)、注排液泵(42),溶液箱(1)有一个出口与注排液泵(42)一个进口连接,注排液泵有一个出口与溶液箱(1)的一个进口连接,还包括控制器、去离子交换柱(12),所述去离子交换柱(12)串联连通安装于注排液泵(42)出口、溶液箱(1)进口之间,注排液泵(42)与去离子交换柱(12)之间旁路连通安装有第一电磁阀(141),所述溶液箱(1)出口与注排液泵(42)进口之间旁路连通安装有第二电磁阀(142),所述溶液箱(1)内设有电导率传感器(11)、液位传感器(12),所述电导率传感器(11)、液位传感器(12)分别与控制器信号传递电连接,所述控制器分别与第一电磁阀(141)、第二电磁阀(142)、注排液泵(42)控制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溶液箱(1)出口与注排液泵(42)进口之间串联连通安装有球阀(27)、Y型过滤器(32),所述第二电磁阀(142)旁路连通安装于球阀(27)、Y型过滤器(32)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注排液泵(42)与去离子交换柱(12)之间串联连通安装有第二止回阀(52),所述第一电磁阀(141)旁路连通安装至第二止回阀(52)、注排液泵(42)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磁阀(141)与第二电磁阀(142)均为单向常闭电磁阀。
进一步的,所述溶液箱(1)设有手动加液口。
本发明通过电导率传感器感测溶液箱内冷却液的电导率并反馈至控制器,将感测值与设定值进行比较,控制器通过控制注排液泵通断时间,配合去离子交换柱来实现去离子功能。本发明通过液位传感器感测溶液箱的液位并反馈至控制器,将感测值与设定值进行比较,控制器通过控制注排液泵及第二电磁阀的通断实现自动注液。此外,本发明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一电磁阀及注排液泵通断,实现自动排液,装置操作简单且能实现自动补液、排液及去离子处理多重功能,实用价值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天鹅制冷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合肥天鹅制冷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2324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大开度打开汽车门的线束管
- 下一篇:一株耐酸抗青枯病的假蕈状芽孢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