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雷氏黄萤的室内人工饲养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723404.8 | 申请日: | 2022-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165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30 |
发明(设计)人: | 张棋麟;赵梓舜;杨林宇;应建平;杨晓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7/033 | 分类号: | A01K67/033 |
代理公司: | 昆明同聚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3214 | 代理人: | 苏芸芸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雷氏黄萤 室内 人工 饲养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雷氏黄萤的室内人工饲养方法,该方法包括(1)饲养前的准备工作;(2)将饲养盒消毒灭菌后加入无菌水至6‑8 cm深;(3)将饲喂食料消毒灭菌,然后将食料放入无菌培养皿中待喂食;(4)将雷氏黄萤转移到的仿生饲养盒中,盖上盒盖;(5)使用日光灯光线;(6)定期更换仿生饲养盒中的水体和食料残渣;(7)随着龄期的增长适当的调整每个仿生饲养盒中雷氏黄萤的数量及食料的量;(8)蛹期化蛹后,将蛹单独放入仿生饲养盒中,每仿生饲养盒装入1只雄蛹和1只雌蛹,直至羽化产卵;(9)羽化产卵后雷氏黄萤卵的饲养与孵化;本发明方法操作简便、效果良好,解决了雷氏黄萤室内饲养的难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雷氏黄萤的室内人工饲养方法。
背景技术
萤火虫泛指鞘翅目(Coleoptera)萤科(Lampyridae)昆虫,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发育历期,全球约2000余种。萤火虫因多样的发光而深受人们的喜爱,是极具观赏价值的昆虫类群之一;其体内荧光素和荧光素酶已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医学及环境监测等领域,是一类重要的资源昆虫。
雷氏黄萤(
雷氏黄萤幼虫的生长发育与水质密切相关。雷氏黄萤幼虫栖息于水流缓慢或静止的小河,一年发生一代,有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发育阶段,当幼虫发育到后期,在蛹期前还有一个预蛹期。其幼虫在水中越冬,幼虫共6龄,成熟的幼虫在4月中旬开始上岸化蛹,之后成虫会在陆地上通过发出特异性闪光寻求配偶来进行交配,交配后的雌萤将卵产在水草的茎干或叶片上。在恒温20℃下平均发育时间为:成虫10.10±3.70d;卵21.50±2.10d;幼虫323.80±0.60d;预蛹期4.70±0.80d;蛹4.90±0.40d,雷氏黄萤幼虫发育适温范围为25-35℃,发育最适温度为30℃。
雷氏黄萤对水质的变化十分敏感,是重要的环境指示生物,但由于生存环境的恶化和人类的捕捉,萤火虫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雷氏黄萤相关的研究需要大量的标本及实验材料,只依靠野外采样的话会消耗大量的财力、物力和时间,这既不利于雷氏黄萤的相关研究也不利于其种群以及生态的保护。因此,探索雷氏黄萤的室内人工饲养方法,通过雷氏黄萤昆虫卵及幼虫的室内饲养,有利于观察和掌握昆虫幼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生命特性、行为习性、取食喜好、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水质、温度等环境条件等,可以为相关的科学研究提供充足的实验材料。
发明内容
针对雷氏黄萤野外采集困难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雷氏黄萤的室内人工饲养方法。本发明方法可以全龄饲养雷氏黄萤幼虫,直至结茧化蛹、羽化为成虫及产卵,操作简便;同时可以为后续其他有关雷氏黄萤的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可靠的实验基础及基础材料,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
本发明方法不仅解决了野外实验收集雷氏黄萤低龄幼虫的实际困难;还解决了幼虫乱爬而难于取食到食物;人工管理困难及幼虫粪便污染水体,造成幼虫群体易交叉感染病菌等技术问题;本发明还可调节饲养箱内温度和溶氧量,喂食方便快捷,饲养成本低,劳动力投入少,特别适合具有不同发育历期昆虫的饲养。
本发明雷氏黄萤的室内人工饲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饲养前的准备工作:
a、饲养室及饲养盒的准备
饲养盒包括盒盖和盒体,饲养盒的盒盖上设置有透气孔;饲养盒的盒盖、盒体均为透明材质制得,便于观察;
所述饲养盒的长为15-20cm,宽为15-20cm,高为15-20cm;每个饲养盒放置150-200头雷氏黄萤幼虫,饲养盒内设置有加热器(加热棒)、增氧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2340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