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碳纤维复丝拉伸强度试样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724655.8 | 申请日: | 2022-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1490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6 |
发明(设计)人: | 金亮;葛国杰;郭鹏宗;王芬;徐源锴;蒋丝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复神鹰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28 | 分类号: | G01N1/28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邹伟红 |
地址: | 222069 江苏省连云***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碳纤维 拉伸 强度 试样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碳纤维复丝拉伸强度试样的制备方法,其步骤如下:1)采用缠绕机将复丝缠绕在缠绕架上;2)将缠绕复丝的缠绕架放置胶槽中;3)将浸胶后的缠绕架放入烘箱中固化;4)将固化后的复丝从缠绕架上剪下;5)将复丝样条按照粘贴板上的标识进行粘贴;6)将贴好加强片的复丝样条放入烘箱中再固化;7)将二次固化后的样条进行修剪裁样;贴加强片的粘贴板是按照测试要求特制的带标识的粘贴板,将样条两端摆放在抹好的胶条上,转动样条,其上设置另一未涂胶的加强片后再覆盖一层塑料纸。本发明简化了复丝拉伸强度的制样方法,特别是加强片的粘贴过程,并且提高了测试过程时样条的有效断裂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碳纤维复丝拉伸强度试样,具体涉及到一种用于碳纤维复丝拉伸强度测试的制样方法。
背景技术
碳纤维是一种含碳量在95%以上的高性能纤维,具有高比模量、高比强度、强耐疲劳性能等优异性能,是理想的结构和功能材料,被广泛应用于风电、航空航天、体育用品、交通运输等领域。碳纤维作为结构材料设计应用时,其拉伸性能通常为后者设计的核心性能指标。碳纤维复丝拉伸强度是评价纤维性能的重要力学性能指标,试样制备主要分为机械浸胶和手工浸胶,机械浸胶是将复丝先浸渍树脂后再缠绕上架,手工浸胶是将复丝先缠绕上架后再浸渍树脂,再经固化等过程最终制得试样样条。
由于碳纤维复丝拉伸性能测试属于破坏性实验,具有不可重复性,且受样品、制样过程、测试过程的稳定性影响,尽管测试方法和实验设备一致,实验测试结果始终存在离散性。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制样方法的不便操作和稳定性差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制作方便、有效断裂率高的碳纤维复丝拉伸强度试样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碳纤维复丝拉伸强度试样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复丝上架:将碳纤维复丝缠绕在缠绕架上;
(2)浸胶:将缠绕复丝的缠绕架放置带有胶液的胶槽中,静止2~10min;
(3)固化:将浸胶后的缠绕架于一定温度下固化;
(4)剪丝:将固化后的复丝从缠绕架上剪下,得到一定长度的样条;
(5)贴加强片:将第一加强片对称平行设置在在粘贴板两侧边,在第一加强片上每间隔一定距离涂抹胶,将样条两端平直摆放在第一加强片的涂胶区域上,转动样条,使样条沾满胶,并确保每个样条平直设置,将第二加强片遮盖在第一加强片上,其上覆盖一层塑料纸后,对加强片所在区域施加5~10KN的压力;
(6)二次固化:将施加压力后的复丝样条于一定温度下固化;
(7)裁样:去除粘贴板,将二次固化后的复丝样条进行修剪裁样,得到待测样条试样。
进一步的,步骤(1)中,采用缠绕机施加1~10KN的张力,将碳纤维复丝缠绕在缠绕架上。
进一步的,步骤(2)中,胶液为环氧树脂类,胶液包含环氧树脂、固化剂和丙酮,其中,以质量比计,环氧树脂:固化剂=10:1,丙酮是溶剂,比例可调;固化剂为胺类。
进一步的,步骤(5)中,胶包含环氧树脂、固化剂,以质量比计,环氧树脂:固化剂=10:1,固化剂为胺类。
进一步的,步骤(3)中,将浸胶后的缠绕架放入120~135℃鼓风烘箱中固化30~70min。
进一步的,步骤(5)中,粘贴板采用复合材料板或金属合金板,加强片选用面密度250~600g/m2的牛皮纸或硬纸板。
进一步的,步骤(6)中,将施加压力后的复丝样条放入80~110℃的鼓风烘箱中固化90~150min。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是:采用本方法规范了加强片粘贴过程,一方面能够有效的规避试样测试过程样条的滑脱等无效行为,提高了样条的有效断裂率;另一方面能够保障样条与两端加强片的垂直,提高了测试数据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复神鹰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复神鹰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2465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