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站房钢结构用低表面处理水性涂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730541.4 | 申请日: | 2022-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581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3 |
发明(设计)人: | 伊钟毓;杜玮;石振平;王涛;袁磊;史懿;南阳;张喆;相若函;贾恒琼;魏曌;吴韶亮;董宏伟;冀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金属及化学研究所;北京中铁科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D163/00 | 分类号: | C09D163/00;C09D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瑞恒信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82 | 代理人: | 侯淑红 |
地址: | 10008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钢结构 表面 处理 水性 涂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站房钢结构用低表面处理水性涂料,该水性涂料由A、B双组分组成,其中,按质量份数计,所述A组分由如下组分组成:环氧树脂30‑55份、碳量子点锈转化剂5‑15份、防锈颜料0‑10份、防沉剂0‑1.5份、消泡剂0.1‑0.5份、填料10‑20份、其他助剂0‑5份、去离子水0‑25份,所述B组分为环氧树脂固化剂。本发明的水性涂料通过加入碳量子点锈转化剂,使环氧底漆可以带锈涂装,非常适合于天窗期站房钢结构涂层施工及修复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站房钢结构用低表面处理水性涂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钢结构因力学性能好、承载力好、自重轻、抗震性能好且易于工业化生产、施工周期短、节能环保等优点,在我国铁路站房和无站台柱雨棚中得到广泛采用,同时为追求宽敞明亮大空间的候车环境,客站站房、站台雨棚屋面结构大都采用了大跨度的轻型钢结构和新型的金属屋面材料。钢结构和金属屋面能否安全使用受腐蚀和高温的影响很大,因此,目前均对钢结构表面进行防腐涂装处理,使其免受腐蚀。一般而言,站房钢结构涂装施工在天窗期进行,施工时间有限,不能保证涂料涂刷时钢结构基材也进行了充分处理,这就导致涂料附着力不足,在服役过程中提前脱落。
基于此问题,对于站房涂料提出了低表面处理要求,涂料具备在复杂带锈表面直接喷涂且保持一定附着力的性能。低表面处理涂料在时间有限的工作要求下,往往能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并能够减少后续因基材处理不当而导致的涂层脱落问题。
中国专利申请CN111393956A涉及一种水性双组分转化型带锈防腐涂料及其制备。其中,转锈剂为磷酸与多元醇单醚酯化改性的没食子酸的复配。然而,该专利申请虽然使用了没食子酸,但是其渗透性及转锈性均不太理想,制备得到的防腐涂料效果不佳。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申请提供一种站房钢结构用低表面处理水性涂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水性涂料内含纳米级转锈剂,渗透性更强,转锈效果更好。在天窗期施工过程中,可直接进行带锈涂刷,省去除锈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站房钢结构用低表面处理水性涂料,该水性涂料由A、B双组分组成,其中,按质量份数计,所述A组分由如下组分组成:环氧树脂30-55份、碳量子点锈转化剂5-15份、防锈颜料0-10份、防沉剂0-1.5份、消泡剂0.1-0.5份、填料10-20份、其他助剂0-5份、去离子水0-25份,所述B组分为环氧树脂固化剂。本发明的水性涂料通过加入碳量子点锈转化剂,使环氧底漆可以带锈涂装,非常适合于天窗期站房钢结构涂层施工及修复使用。
优选地,按质量份数计,所述A组分由如下组分组成:环氧树脂40-50份、碳量子点锈转化剂8-15份、防锈颜料4-10份、防沉剂0.5-1份、消泡剂0.1-0.4份、填料12-18份、其他助剂2-5份、去离子水15-25份。
更优选地,按质量份数计,所述A组分由如下组分组成:环氧树脂40份、碳量子点锈转化剂10份、防锈颜料10份、防沉剂1份、消泡剂0.1份、填料15份、其他助剂5份、去离子水18.9份。
优选地,所述A组分和所述B组分之间的质量比为9:1。
优选地,所述环氧树脂为水性环氧树脂乳液,其环氧当量为400~700eq/100g。
优选地,所述环氧树脂选自Epikote 3520-WY-55A和Epikote 3522-W-60A中的一种。
优选地,所述碳量子点锈转化剂为改性的没食子酸碳量子点锈转化剂。优选地,所述改性的没食子酸碳量子点锈转化剂的制备方法如下:
(1)将没食子酸加入去离子水中溶解,得到没食子酸溶液;
(2)将步骤(1)得到的没食子酸溶液微波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金属及化学研究所;北京中铁科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金属及化学研究所;北京中铁科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3054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