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井壁换热的地热井井身结构及固井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739591.9 | 申请日: | 2022-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7643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9 |
发明(设计)人: | 张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林 |
主分类号: | E21B43/30 | 分类号: | E21B43/30;E21B33/04;E21B33/13;E21B36/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37000 四川省南充市顺***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井壁 地热 井井身 结构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地热能利用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井壁换热的地热井井身结构及固井方法。第三层及以后套管采用套管悬挂器悬挂在上层套管底部,增大了井筒容积,延长了流体受热时间。使用液态导热介质替代固井水泥,填充套管与地层环空,降低了热阻,避免水泥固结后与地层、套管间形成的微缝隙影响传热。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可大幅提高井壁换热的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热能利用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井壁换热的地热井井身结构及固井方法。
背景技术
地热能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地热能利用途径非常广泛,低温地热资源可用于冬季取暖,高温地热资源可用于发电。加快开发利用地热能对调整能源结构、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有多种技术方案,其中一种方案为井壁换热。该方案利用钻井形成的井壁作为热源,钻至设计深度后井内下入隔热管,向环空泵入冷水,冷水经井壁加热后经隔热管返出地面。该方案采用油气井开发中使用的井身结构及固井方法,即钻至设定深度,下套管,用水泥封固套管与地层环空,采用比套管内径小的钻头继续钻进并下套管固井,直至设计井深。
该井身结构及固井方法在井壁换热地热井中并不适用,存在以下问题:1.固井水泥导热系数远小于地层岩石导热系数,固井水泥导热系数低将导致井壁向井筒传递的热量大幅降低;2.水泥凝固后,水泥与套管、水泥与地层之间的胶结面存在大量缝隙,其实质是局部真空,真空无法传递热量,由此造成传热面积的大量减少,严重影响热量的传递;3.多层套管井口直下至井底减少了井筒的内容积,降低了流体在井内的受热时间。
因此,发明一种适用于井壁换热的地热井井身结构及固井方法,实现地热能的高效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解决现有井壁换热方案中换热量小的难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井壁换热的地热井的井身结构及固井方法,如图1示。
井身结构,其特征在于:表层套管1-1、技术套管1-2由地面下至该开次底部;三开及三开以后开次,套管采用套管悬挂器悬挂在上层套管底部:技术套管1-3通过套管悬挂器2悬挂在技术套管1-2底部,技术套管1-4通过套管悬挂器2悬挂在技术套管1-3底部。如果存在技术套管1-5、技术套管1-6及更多套管,每层套管均采用套管悬挂器悬挂在上层套管底部。
固井方法,其特征在于:用固井水泥3封固表层套管1-1与地层之间的环空;用固井水泥3封固技术套管1-2与地层底部环空,用固井水泥3封固技术套管1-2与表层套管1-1重合段环空,用导热介质4填充技术套管1-2与地层间剩余环空;三开及三开以后开次,用固井水泥3封固套管与地层之间底部和顶部环空,用导热介质4填充套管与地层间剩余环空:用固井水泥3封固技术套管1-3与地层之间底部和顶部环空,用导热介质4填充技术套管1-3与地层之间剩余环空;用固井水泥3封固技术套管1-4与地层之间底部和顶部环空,用导热介质4填充技术套管1-4与地层之间剩余环空。如果存在技术套管1-5、技术套管1-6及更多层次套管,用固井水泥封固该层套管与地层之间顶部和底部环空,用导热介质4填充剩余环空。
一种导热介质4,其特征在于:由液体组成;也可以由液体和导热固体组成。
优选地,所述液体为水、矿物油或水和矿物油的混合物。
优选地,所述导热固体为石墨、铝粉、石英粉、铁粉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导热介质4的整体导热能力强于固井水泥3,用导热介质4替代固井水泥3填充大部分套管与地层的环空,降低了导热热阻。
(2)导热介质4为固液混合物或者液体,解决了固井水泥3与套管、地层间的微裂隙不导热的问题,增大了井壁受热面积。
(3)第三层及后续套管通过套管悬挂器悬挂在上层套管底部,增大了井筒内容积,延长了流体受热时间。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林,未经张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3959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