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解耦并联机构、设置方法、控制方法及机械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210743769.7 | 申请日: | 2022-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1890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9 |
发明(设计)人: | 陈淼;胡景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新纪元机器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J9/00 | 分类号: | B25J9/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硕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51 | 代理人: | 张光明 |
地址: | 20110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并联 机构 设置 方法 控制 机械设备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解耦并联机构、设置方法、控制方法及机械设备。解耦并联结构包括静平台、动平台和四个支链,四个支链分别为2个PUU支链和2个PUS支链。设置方法通过4个支链的解耦设置,使动平台具有解耦的俯仰自由度、横滚自由度、垂荡自由度和纵荡自由度,通过的四个支链的滑动副的控制,可实现对动平台的四维主动减振。通过限位件将其中3个支链在静平台侧的U副限制为R副,可将解耦并联机构重构为三自由度机构。控制方法根据动平台的工况,对解耦并联机构进行重构,并调整支链的控制模式。机械设备包括上述解耦并联机构。本申请实现了四支链并联机构的解耦和快速重构,可降低机构的运动复杂度,提高主动减振性能。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并联机器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解耦并联机构、设置方法、控制方法及机械设备。
背景技术
在车辆、船舰及航空等机械设备中,大量的振动和冲击将严重影响设备的工作性能和寿命,或者使货物受损、乘客舒适性下降,因而采取有效的减振措施十分必要。目前,大量的减振系统由诸如橡胶等含有弹簧阻尼特性的材料构成,这种方式称为被动减振,被动减振虽结构简单,但对于低频振动信号,其减振效果十分有限,且被动减振的动态特性不能实时调节,无法适应环境的快速变化;随着技术的发展,少量基于并联机构的主动减振技术得到了关注,然而传统的并联机构的各自由度之间通常没有相互解耦,使机构存在寄生运动,造成并联机构用于主动减振时控制难度很大;而且传统的并联机构在制造完成以后,其拓扑结构及自由度性质就已确定,致使其减振的维度单一,应用范围受到限制。
因此,为适应机械设备在不同环境下的多维度振动工况,设计出易于控制、可变自由度性质的并联机构减振装置十分重要。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不足之处,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各自由度之间相互解耦、易于控制、可重构自由度的解耦并联机构及其设置方法和控制方法,以及基于该解耦并联机构的机械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解耦并联机构,包括:静平台,用于构成基准平台;动平台,用于安装外部对象;并联于所述静平台和所述动平台之间的第一支链、第二支链、第三支链和第四支链;其中,所述第一支链和所述第二支链均构成PUU支链,其滑动副设置在所述静平台上,两者在静平台侧的第一转轴沿第一方向共线设置、两者在动平台侧的第四转轴沿第一特征线段共线设置、两者动平台侧的U副中心位于所述第一特征线段的两个端点,使所述第一支链和所述第二支链始终共面。
所述第三支链和所述第四支链均构成PUS支链,且滑动副设置在所述静平台上,两者在静平台侧的第一转轴沿第二方向共线设置、两者的球副的中心连线构成第二特征线段;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设置,所述第二特征线段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特征线段的中点,且所述第二特征线段垂直所述第一特征线段,使所述动平台具有解耦的俯仰自由度、横滚自由度、垂直于所述静平台的垂荡自由度、平行于所述静平台的纵荡自由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链、所述第二支链、所述第三支链、所述第四支链各自在静平台侧的U副的中心共面设置;所述第二特征线段的长度为所述第一特征线段长度的一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链包括第一连杆、第一虎克铰、第二虎克铰、第一滑块,所述第一虎克铰连接所述第一滑块至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所述第二虎克铰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至所述动平台;所述第二支链包括第二连杆、第三虎克铰、第四虎克铰、第二滑块,所述第三虎克铰连接所述第二滑块至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所述第四虎克铰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至所述动平台;所述第三支链包括第三连杆、第五虎克铰、第一球副、第三滑块,所述第五虎克铰连接所述第三滑块至所述第三连杆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球副连接所述第三连杆的第二端至所述动平台;所述第四支链包括第四连杆、第六虎克铰、第二球副、第四滑块,所述第六虎克铰连接所述第四滑块至所述第四连杆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球副连接所述第四连杆的第二端至所述动平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新纪元机器人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新纪元机器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4376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