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治疗艾滋病相关腹泻的组合物、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210744928.5 | 申请日: | 2022-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0651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6 |
发明(设计)人: | 刘晶晶;张毅;彭鑫;杨欣怡;张春梅;唐丽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61K36/9068 | 分类号: | A61K36/9068;A61P1/12;A61P31/18 |
代理公司: | 成都正德明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360 | 代理人: | 雷正 |
地址: | 61004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治疗 艾滋病 相关 腹泻 组合 制备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治疗艾滋病相关腹泻的组合物、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涉及中药配方技术领域,该组合物包括按重量份计的如下原料:生黄连2‑8份、制附片5‑15份、炮姜5‑15份、党参5‑15份、白术5‑15份、灸甘草2‑8份、煨肉豆蔻10‑20份和车前子10‑20份,其主要解决了现目前治疗艾滋病相关腹泻的药物存在的治疗效率低以及不能有效调节患者肠道菌群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配方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用于治疗艾滋病相关腹泻的组合物、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艾滋病相关性腹泻是艾滋病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表现为持续或间断性水样便,每日3次或3次以上,超过1个月,严重者逐渐出现体重减轻、营养不良等恶病质,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等特点,严重影响艾滋病患者的健康。
目前用于艾滋病相关腹泻的药物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1)针对病原体治疗的药物,主要有复方新诺明、氟哌酸胶囊、黄连素等,这类药物大多有明确的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但是艾滋病相关性腹泻患者大多是没有明确细菌感染;(2)针对腹泻症状缓解的药物,主要有易蒙停、蒙脱石散,从临床报道来看,对于艾滋病相关性腹泻的有效率大概50%左右,相对有效率较低,同时具有易复发的特点,而且对于艾滋病相关性腹泻患者的肠道菌群没有调节作用;(3)中成药类,主要有参苓白术散、乌梅丸、四神丸等,目前临床使用的现有的中成药均是古方而来,针对艾滋病相关性腹泻的中药制剂较少,同时对于患者肠道菌群是否有调节作用尚未证实。因此总体来说,针对艾滋病相关性腹泻的产品来说,目前存在以下一些缺点:a:临床有效率不高,针对性不强;b:对于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未知,或不能有效调节患者肠道菌群。
艾滋病相关腹泻病因、病原学及机制复杂,目前临床上多是针对其病原学治疗及对症止泻,疗效不佳,如何提高艾滋病相关腹泻临床疗效是临床研究的热点及难点问题。根据“阳化气”理论,阳的温煦作用,是维持机体正常功能的关键。《景岳全书篇》言:“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也指出了阳在机体运转过程中的重要性。艾滋病相关性腹泻属于中医“泄泻”范畴,艾滋病患者由于长期受HIV病毒侵袭,导致脾胃运化失常,小肠泌别清浊失司,大肠传导功能失职为该病的主要病机。心与小肠互为表里,与小肠经络相连,在心火即心阳的温煦下,小肠方能受盛化物,心阳经经络循至小肠,小肠才能正常接收经胃传下的食糜,再经脾的运化功能进一步消化吸收,分清泌浊。正如《名医类案》所云:“盖心,火也,脾,土也。火生土,脾之旺,赖火之燥,心气不足,则火不燥,脾土受湿,故令泄泻”。故心阳不足,则脾土不旺,导致小肠内的食物不能气化为精微物质,阴成形太过水湿内生,偏泻大肠,从而发生泄泻。因此提高艾滋病相关腹泻临床疗效,扶阳是关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治疗艾滋病相关腹泻的组合物,其主要解决了现目前治疗艾滋病相关腹泻的药物存在的治疗效率低以及不能有效调节患者肠道菌群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治疗艾滋病相关腹泻的组合物在用于制备治疗艾滋病相关腹泻的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治疗艾滋病相关腹泻的组合物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简单操作,方便该组合物进行大规模和批量的制造,降低了操作人员的操作难度,提高了制备效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具有如下的优点与积极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治疗艾滋病相关腹泻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该组合物采用各种药材以合理的阴阳调和关系进行配伍,从而最大程度的协同发挥各药材的药性,其有效率较高,可以调节患者肠道菌群,温润扶阳,以调节身体机理,对艾滋病引起的腹泻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而该制备方法简单操作,方便该组合物进行大规模和批量的制造,降低了操作人员的操作难度,提高了制备效率。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未经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4492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