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红曲发酵夏秋茶菌种筛选方法及适生性基质在审
申请号: | 202210798585.0 | 申请日: | 2022-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9785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8 |
发明(设计)人: | 贺圣凌;宋诗颖;赵兴丽;周罗娜;罗林丽;林雨蝶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省生物技术研究所(贵州省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贵州省马铃薯研究所;贵州省食品加工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14 | 分类号: | C12N1/14;C12N3/00;C12Q1/04;C12R1/645 |
代理公司: | 重庆一叶知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77 | 代理人: | 刘洪雨 |
地址: | 550006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红曲 发酵 夏秋茶 菌种 筛选 方法 生性 基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红曲发酵夏秋茶菌种筛选方法,包括:菌体的活化:选取适用于食品及保健食品的4株红曲菌,分别为保藏编号CGMCCNo.3.890的橙色红曲霉、保藏编号CGMCCNo.3.4629的紫红曲霉、保藏编号CGMCCNo.3.15746的红色红曲霉、保藏编号CGMCCNo.3.7196锈色红曲霉;孢子悬浮液的制备;菌种的筛选:包括孢子悬浮液的接种、菌体干重的测定以及色价的测定。本红曲发酵夏秋茶菌种筛选方法,筛选出了最适合发酵夏秋茶的菌种红色红曲霉,红色红曲霉能改善夏秋茶的滋味苦涩、香气低的问题,将益生菌‑红曲菌与夏秋茶结合,利用生物转化获得功能性茶,能提高夏秋茶利用率,从而减少资源浪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茶叶发酵菌种筛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红曲发酵夏秋茶菌种筛选方法及适生性基质。
背景技术
茶树体内的生理活性物质的合成受到温度和光照的影响,夏秋季节相比春季温度高日照时间长,导致夏秋茶多酚、花青素及咖啡碱类物质含量较高,氨基酸含量较低,酚氨比变大,故滋味苦涩。
夏秋茶常存在滋味苦涩、香气低、利用率低下、资源浪费等问题,加之茶青采摘、茶叶加工的机械化程度低,技术简单、产量低、成本高,导致其销价过低,故茶园对于夏秋茶鲜叶少采甚至不采,资源浪费尤为明显。
红曲菌是真菌中的一个属,能产生红曲色素、莫纳可林K和桔霉素等多种代谢产物,故红曲霉菌具有降胆固醇、降血糖及降血压等功效。研究表明,大部分红曲菌都可以产生活性较高的蛋白酶,蛋白酶能将蛋白质水解成氨基酸、多肽等小分子化合物。利用红曲发酵夏秋茶在国内研究尚属空白,将益生菌-红曲菌与夏秋茶结合,利用生物转化,有望获得功能性茶,同时能提高夏秋茶利用率,从而减少资源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夏秋茶常存在滋味苦涩、香气低、利用率低下、资源浪费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红曲发酵夏秋茶菌种筛选方法及适生性基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红曲发酵夏秋茶菌种筛选方法包括:菌体的活化:选取适用于食品及保健食品的4株红曲菌,分别为保藏编号CGMCC No.3.890的橙色红曲霉、保藏编号CGMCC No.3.4629的紫红曲霉、保藏编号CGMCC No.3.15746的红色红曲霉、保藏编号CGMCC No.3.7196锈色红曲霉,采用平板划线法分别将4株红曲菌接种于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PDA)斜面上,置于28℃培养箱中培养7天,挑取较好菌落反复采用平板划线法将其进行活化;
步骤二:孢子悬浮液的制备:分别从4株活化好的红曲菌平板中刮取一环菌体于PDA培养皿中培养7天,用7mm打孔器分别从4株活化好的红曲菌平板中打三个菌饼于无菌PDA培养皿中,倒置培养5天,再使用30mL无菌水刮洗菌体,过滤于无菌三角瓶中,使用血球计数板计数,确保孢子浓度达106cfu/mL;
步骤三:菌种的筛选:包括孢子悬浮液的接种、菌体干重的测定以及色价的测定;孢子悬浮液的接种:分别将4株红曲菌的孢子悬浮液按2%接种量接入基础培养液中,于180r/min、28℃摇瓶培养5天,每株红曲菌做三个平行;菌体干重的测定:使用烘干恒重的定量滤纸过滤发酵液,滤液用50mL离心管收集备用,滤渣用超纯水充分洗涤后置于60℃烘干至恒重,称重计算前后质量差即得菌体干重;色价的测定:参照GB1886.19-2015测定过滤后的发酵液色价。
其中,步骤三中基础培养液的制备方法为:分别称取葡萄糖1g、蛋白胨0.5g 于100mL三角瓶中,加入50mL茶汁,于121℃灭菌15min,冷却备用。
其中,茶汁的制备方法为:准确称取夏秋茶5g于茶壶中,2000mL蒸馏水煮沸3分钟,过滤,稀释2倍即得备用茶汁。
其中,通过红曲发酵夏秋茶菌种筛选方法筛选后,发现红色红曲霉为四株红曲菌株中对夏秋茶适生性最强的菌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省生物技术研究所(贵州省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贵州省马铃薯研究所、贵州省食品加工研究所),未经贵州省生物技术研究所(贵州省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贵州省马铃薯研究所、贵州省食品加工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9858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