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黄曲霉菌及其在防治植物病原真菌中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210826989.6 | 申请日: | 2022-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5873715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31 |
发明(设计)人: | 王苏妍;拉博德·佩德罗;祝贵洋;施欣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14 | 分类号: | C12N1/14;A01N63/34;A01P3/00;C12R1/67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黄欣 |
地址: | 22601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黄曲霉菌 及其 防治 植物 病原 真菌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黄曲霉菌及其在防治植物病原真菌中的应用,属于生物农业技术领域。所述黄曲霉菌(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农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株不产黄曲霉毒素和环匹阿尼酸的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PLA01及其在防治植物病原真菌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植物病原真菌引起的病害约占植物病害的70%-80%。除极少数病害(如霜霉病)外,绝大多数真菌都能通过产生孢子在土壤中越冬,属于土传真菌性病害。用化学农药防治土传真菌性病害的难度在于:1.土传病害不易发觉,零星发病时,已经错过最佳防治时期;2.农药的无差别杀伤,也杀死了有益菌,为病原菌的下一次侵染创造了条件;3.孢子活性能保持2-4年,农药很难实现长期动态控制。因此,研究新的生防微生物,通过补充土壤益生菌来动态控制土传病害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早在1977年,就有学者报道了不产毒素(黄曲霉毒素和环匹阿尼酸)的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产毒黄曲霉菌在花生、玉米、棉花等作物的黄曲霉毒素污染防控中得到一定应用,在玉米和花生田施用可使毒素减少74.3%-99%。2014年美国环境保护协会登记了两株不产黄曲霉毒素的黄曲霉菌,并在许多试验田中应用于防治玉米等作物的黄曲霉污染问题。本发明从猕猴桃上分离出一株新的不产毒黄曲霉菌,并在此基础上发现其在防治植物病原真菌中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株不产黄曲霉毒素和环匹阿尼酸的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PLA01。
所述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PLA01,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22832,保藏日期为2022年6月8日,保藏单位为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CCTCC),地址:
中国武汉武汉大学。
上述黄曲霉菌PLA01的菌落形态为:28℃避光培养7天后,黄曲霉菌PLA01铺满PDA培养基,菌落散状分布,呈绿色,反面无色,表面粉末状,分生孢子近球形。
利用真菌DNA测序通用引物ITS4和ITS5扩增黄曲霉菌PLA01的DNA并进行序列分析,分析结果表示该菌株与黄曲霉菌同源性高达100%。利用LC-MS测定黄曲霉培养液,测定结果表示黄曲霉菌PLA01不产生黄曲霉毒素和环匹阿尼酸。对黄曲霉毒素及环匹阿尼酸合成基因簇进行PCR扩增,发现该菌株存在基因缺失,证实黄曲霉菌PLA01不产毒的机理是因为DNA水平上的毒素合成基因簇缺失导致的毒素合成失败。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PLA01对植物病原真菌生长的抑制作用。
将上述黄曲霉菌PLA01应用于与植物病原菌拮抗,所述植物病原菌包括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甘薯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黑附球菌(Epicoccum sorhinum)、亚洲镰孢菌(Fusarium asiaticum)、短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brevisporum)、灰霉菌(Aspergillus flavus)、禾谷镰孢菌(Botrytis cinerea)。将黄曲霉菌PLA01与病原菌共培养,结果显示该菌株可以与植物病原菌竞争营养物质与生长空间从而达到抑菌效果。取黄曲霉菌PLA01的培养物进行LC-MS检测,结果表明,该菌株可以分泌曲酸等抗菌物质抑制病原真菌生长。根据以上结果可知,黄曲霉菌PLA01对植物病原菌生长的抑制率在24.5%-1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大学,未经南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82698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