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态纳米氧化铜再生混凝土、制备方法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210836088.5 | 申请日: | 2022-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808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31 |
发明(设计)人: | 刘静;赵振宇;宋帅;田震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C04B38/00;C02F1/28;C02F101/20;C04B111/40 |
代理公司: | 北京开阳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10 | 代理人: | 李玉宾 |
地址: | 2501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态 纳米 氧化铜 再生 混凝土 制备 方法 应用 | ||
一种生态纳米氧化铜再生混凝土,包括如下组分:普通硅酸盐水泥、超细粉煤灰、再生骨料、天然骨料、纳米氧化铜、减水剂、水和表面清洁剂。一种生态纳米氧化铜再生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包括准备原料、制备纳米氧化铜溶液及试块制备的步骤。一种生态纳米氧化铜再生混凝土的应用,包括对达标排放的工业废水进行重金属离子净化,并将净化后的废水用于稻田灌溉的应用。本发明涉及混凝土再生利用及工业废水净化技术领域,将生态纳米氧化铜再生混凝土用于吸附达标排放后的工业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经过处理后的工业废水达到稻田灌溉的标准,并能应用于稻田灌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再生利用及工业废水净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态纳米氧化铜再生混凝土、制备方法及应用。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对于工业废水的处理有两大途径,针对重金属含量达标的废水直接排放,针对重金属含量高的废水则通过回收利用达到含量标准后进行排放。虽然排放时,重金属的含量达到了相关标准,但进入生态系统的含重金属离子的废水经过长期积累依然会带来很大的环境危害。尽管自然界水体有自我净化功能,但越来越多的含重金属离子的废水会弱化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并将水体污染。
传统的污水处理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燃料和药剂,污水处理行业能耗虽然没有发电、钢铁、化工等行业高,但总能耗占比并不低,传统污水处理模式本质是以能耗换水质。为了减少水污染而使用大量电能,会间接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处理过程本身也会直接排放温室气体。减少碳排放,降低污水处理能耗和物耗是行业升级的必然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凸显,水资源短缺日益严重。在一些缺水地区,水源不足已成为工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另外,重工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其用水量不断加大,导致农业灌溉用水不断被工业和城市用水所挤占,农业发展遇到挑战。我国每年农业灌溉用水量维持在3400亿立方米,大约占社会用水总量的56%。若能将工业废水净化后用于农田灌溉,既可实现工业废水的充分利用,又能节约大量水资源,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助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除此之外,建筑垃圾的处理也是一件大事。随着新一代城市建筑的蓬勃发展,老一代建筑因服役年限或安全问题逐渐面临拆除重建问题。建筑垃圾不仅占据大量城市面积,而且长时间堆积也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由于建筑垃圾种类较多,多种垃圾混杂,处理难度较大,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态纳米氧化铜再生混凝土、制备方法及应用,目的是将生态纳米氧化铜再生混凝土用于吸附达标排放后的工业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经过处理后的工业废水达到稻田灌溉的标准,并能应用于稻田灌溉。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技术方案为:
一种生态纳米氧化铜再生混凝土,包括如下组分:普通硅酸盐水泥、超细粉煤灰、再生骨料、天然骨料、纳米氧化铜、减水剂、水和表面清洁剂,其中纳米氧化铜分布在混凝土的孔隙内。
优选的,每立方米生态纳米氧化铜再生混凝土中各组分质量配比为:超细粉煤灰104.8kg、再生骨料785.1kg、天然骨料785.1kg、水泥314.2kg、水146.2kg、减水剂0.3-1.0kg、纳米氧化铜0.15-0.30kg、表面清洁剂20-40kg,再生骨料粒径选用5-20mm,水灰比设置为0.35,孔隙率设定为15%,抗压强度达到20MPa。
一种生态纳米氧化铜再生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准备原料;
(2)配置纳米氧化铜溶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大学,未经山东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83608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茶树菇发酵葛根薏仁米饮料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面制品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