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水下冲击波电子雷管高精度延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840053.9 | 申请日: | 2022-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520043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8 |
发明(设计)人: | 范怀斌;梁进;陈保健;唐文平;林伟扬;茹佐准;覃丽洁;龙昌军;刁约;姚方明;袁明;农志祥;陆少锋;肖建国;谢宗梅;叶风明;宁良珊;贾志东;蒙煌辉;赖广春;黄永华;龙金成;李辰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新港湾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42D1/045 | 分类号: | F42D1/045;F42C19/12 |
代理公司: | 北京保识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874 | 代理人: | 尹莹莹 |
地址: | 530200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下 冲击波 电子 雷管 高精度 延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水下冲击波电子雷管高精度延时方法,属于电子雷管技术领域。一种抗水下冲击波电子雷管高精度延时方法,通过在延时起爆的控制电路中集成设置计时精准的晶体振荡器以及耐冲击性能较好的谐振振荡器,二者相互协作,使得电子雷管兼具高精度和耐冲击的优点;同时还进一步的对起爆过程中需承担精确延时计时工作的谐振振荡器进行更进一步的加固,辅以在电子雷管安装管体的内部设计高强度耐冲击的芯片安装腔,在保证精准控制延时起爆功能的基础上,大大提升了电子雷管的耐冲击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雷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抗水下冲击波电子雷管高精度延时方法。
背景技术
在大规模工程爆破中,延时起爆网路的延时精确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关系到爆破是否获得戊功、爆破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问题烟。无论采用何种延时起爆网路,其延期电雷管数量大,延时段数多,这就对爆破网络中电子延时雷管的抗冲击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爆破时爆轰波的冲击,使得每个炸点在爆炸瞬间都会对邻近尚未爆炸的炸点带来强烈的冲击和超压。
如果采用的电子延时雷管抗冲击性能较差、稳定性不高,则大规模起爆网路开始后,部分电子雷管,尤其是实施水下爆破任务时,在前段电子雷管爆破的强大冲击波作用下会产生哑炮现象,即部分电子雷管中的计时模块停止工作未产生起爆信号,这样不仅影响起爆网路的预期爆破效果,还会给水下爆破现场未起爆的电子雷管的清理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抗水下冲击波电子雷管高精度延时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水下冲击波电子雷管高精度延时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现有电子延时雷管抗冲击性能较差、稳定性不高,易在强大冲击波作用下出现哑炮现象,影响爆破效果,且对未起爆的电子雷管的清理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抗水下冲击波电子雷管高精度延时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设计水下电子雷管起爆延时控制电路,将控制电路写入到电子雷管的集成控制芯片上;
S2、在集成控制芯片上同时集成安装晶体振荡器和谐振振荡器,并对芯片上谐振振荡器进行进一步的加固防护;
S3、在电子雷管的内部设置耐水性良好且耐冲击性能较强的芯片安装腔,将集成控制芯片固定安装在芯片安装腔内;
S4、控制芯片安装完成后,将其电子雷管内的供能模块和瞬发爆炸模块相连接,组成控制回路;
S5、完成S4中所述电路连接后,在集成控制芯片上写入预设的延时起爆时间,通过充电电路为供能模块进行充电,作为整个控制回路的电源;
S6、供能模块充电完成后,启动整个控制回路,晶体振荡器和谐振振荡器同时启动工作,并通过晶体振荡器来为谐振振荡器进行延时计时校准工作;
S7、校准工作完成后,晶体振荡器停止工作,经过校准的谐振振荡器继续执行高精度延时计时工作,直至电子雷管起爆完成。
优选地,所述S2中提到的晶体振荡器和谐振振荡器在集成控制芯片上均采取采用贴片式封装,同时在谐振振荡器表面还覆盖有高强度耐冲击涂层。
优选地,所述S6中提到的通过晶体振荡器为谐振振荡器进行延时计时校准,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A1、在可控制回路上同时安装计数器a和计数器b,首先通过控制回路上的计数器a来计数晶体振荡器输出的时钟脉冲信号数量;
A2、所述晶体振荡器输出X个时钟脉冲信号后,通过计数器a输出开启控制信号,启动计数周期产生器,使计数周期产生器对相同周期内谐振振荡器的输出时钟脉冲信号进行计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新港湾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广西新港湾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84005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