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直径齿圈磨粒流表面强化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0900296.7 | 申请日: | 2022-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5609460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17 |
发明(设计)人: | 郭静;邹天刚;孙雪岩;安媛媛;高剑;毛飞鸿;桂鹏;张金豹;侯威;桂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4B31/10 | 分类号: | B24B31/10;B24B31/12;B01D33/03 |
代理公司: | 北京艾纬铂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6101 | 代理人: | 梁倩 |
地址: | 100072***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直径 齿圈磨粒流 表面 强化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大直径齿圈磨粒流表面强化装置,其结构包括:定位座、电源槽、归纳箱、入料端、抛光体,定位座上方设有电源槽并相通,电源槽嵌入于归纳箱的侧端并进行通电连接,入料端位于归纳箱的上方,入料端与抛光体相连接,抛光体下端与归纳箱相通,本发明由归纳箱进一步改进后,其可通过自身通腔所新增的震动与滤网的相互配合下,能够有效的将抛光液与碎屑进行相互分离,从而抛光液与碎屑进入到通腔时,碎屑则会被滤网所拦截,使其定位在滤网上层,进而抛光液能通过滤网的缝隙进入到下层,使其达到相互分离的效果,进而震动器的震动效果下则能够防止碎屑堆积过多产生的抛光液无法进行流通。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齿圈表面加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一种大直径齿圈磨粒流表面强化装置。
背景技术
表面磨粒流又称表面抛光去毛刺,从而大直径齿圈通过车床加工成型之后,需利用相应的表面处理装置来将表层毛刺进行处理,达到表面抛光无毛刺的效果,至使通过强化装置的加持下则能够进一步提升整体的抛光效果,增加齿圈整体的光滑度;
综上所述本发明人发现,现有的强化装置主要存在以下缺陷:由于强化装置持续强化齿圈的磨用相粒流(抛光)的基础下,从而设备对齿圈表面进行处理的同时需使应的抛光液来降低齿圈表层温度,以至于大量抛光液的持续落下则会与齿圈所产生的碎屑形成相互混合的现象,并且随着碎屑与抛光液的持续增多,则会导致后续齿圈表面加工完毕后所产生的抛光液与碎屑无法进行快速区分,至使其容易造成大量抛光液的作废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现技术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大直径齿圈磨粒流表面强化装置,其结构包括:定位座、电源槽、归纳箱、入料端、抛光体,所述定位座上方设有电源槽并相通,所述电源槽嵌入于归纳箱的侧端并进行通电连接,所述入料端位于归纳箱的上方,所述入料端与抛光体相连接,所述抛光体下端与归纳箱相通。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归纳箱设有导入层、限位体、通腔、震动器、滤网、导出端,所述导入层内部两侧与限位体进行固定连接,所述限位体侧端与通腔相通,所述通腔与震动器相通,所述震动器嵌入于滤网之中,所述导出端安装于滤网的下方,所述导入层为双层通透状态,至使限位体为三角实心形态,所使震动器在滤网内一共设有三组。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震动器设有螺栓、固定块、导电体、传导块、活动轴,所述螺栓嵌入于固定块顶端,所述固定块下端设有导电体并进行固定连接,所述导电体嵌入于传导块两侧并进行通电连接,所述活动轴上下两端与传导块进行通电连接,所述螺栓在两块固定块中一共设有四颗,进而导电体侧端均设有相应的连接导线,同时活动轴内含有相应的弹簧轴。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电体设有定位体、隔断层、衔接腔、转轮、板叶,所述定位体嵌入于隔断层的四个端点,所述隔断层内部与衔接腔进行间隙配合,所述转轮与衔接腔为同一圆心,所述板叶与转轮进行活动配合,所述隔断层为圆形实心状态,进而转轮内含有相应的提升环,同时板叶一共设有四块。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衔接腔设有实心层、通孔、连接端、制冷块、滚珠,所述实心层内部与通孔为一体化结构,所述通孔与连接端为同一圆心,所述制冷块与连接端相通,所述滚珠嵌入于制冷块的表端,所述实心层为不锈钢材质所制成,进而连接端外侧含有四块凸块,中心具有垫片,从而制冷块内部均含有循环利用的制冷液体。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出端设有凹槽、限制层、通道、转轴、伸缩板,所述凹槽嵌入于限制层的两侧,所述通达与限制层内部进行间隙配合,所述转轴嵌入于通道的表层之中,所述伸缩板与转轴进行活动连接,所述凹槽在限制层两侧各设有一块形成对称状态,并且转轴内含有相应的调节轴卡块,进而伸缩板具有极强的伸缩性能与柔韧性。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凹槽设有支撑体、槽块、卡环、夹层、凸杆,所述支撑体嵌入于槽块之中并进行固定连接,所述卡环安装于槽体内部,所述夹层与卡环相连接,所述凸杆与夹层进行固定连接,所述卡环在夹层的两侧各设有一块形成对称状态,进而夹层为双层形态,至使凸杆为直筒实心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未经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90029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