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阻燃聚乙烯醇改性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917604.7 | 申请日: | 2022-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0942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09 |
发明(设计)人: | 王毅;林建辉;谭贵良;王悦辉;徐梦雪;朱岸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
主分类号: | C08L87/00 | 分类号: | C08L87/00;C08K5/06;C08K5/523;C08K5/01;C08K5/1575;C08K5/56;C08G63/08 |
代理公司: | 广东雅商律师事务所 44652 | 代理人: | 杜海江 |
地址: | 52840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阻燃 聚乙烯醇 改性 组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阻燃聚乙烯醇改性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聚乙烯醇改性树脂100‑110份、阻燃剂甲基八溴醚1.5‑5份、三苯基磷酸酯0.5‑6份、联枯0.2‑5份、抗氧剂1010 0.2‑0.5份、抗氧剂168 0.2‑0.5份、芥酸酰胺0.1‑0.5份、降解稳定剂1,4‑二氧杂环‑2,5‑己二酮0.2‑2份、二茂铁0.5‑5份,本发明采用了制备新型催化剂之后接枝聚合得到了聚乙烯醇改性树脂,通过共混并加入阻燃剂甲基八溴醚,三苯基磷酸酯、联枯作为聚乙烯醇改性树脂的阻燃剂加到聚乙烯醇改性中可以获得优异的阻燃性能,同时以1,4‑二氧杂环‑2,5‑己二酮和二茂铁协同作用提高聚乙烯醇改性树脂的稳定性,获得具有耐水性,可降解性、稳定的阻燃材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乙烯醇改性组合物,特别是一种阻燃聚乙烯醇改性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乙烯醇改性材料是可生物降解性的环境友好材料,改性后综合性能优良,可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建筑、电子电气、交通运输、电力、电讯、包装等各个领域。
聚乙烯醇改性材料是目前电子、灯饰领域应用广泛的一类高分子材料,一种优良的聚合物,在涂料,膜,分散剂,粘合剂,造纸助剂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而且易于生产、成本低廉,被大量用于电子电器产品中。但是聚乙烯醇不阻燃,随着电子元器件集成度越来越高,器件的阻燃能力就成为重要因素。而在现有技术之中,有人用六苯氧基环磷腈制备了高阻燃的聚乙烯醇纤维,还有以三聚氰胺焦磷酸盐(MPP)用硅凝胶包覆制备了MPP的微胶囊改性聚乙烯醇薄膜,也有制备了无机阻燃聚乙烯醇/氢氧化铝(PVAL/ATH)复合泡沫材料的,用可膨胀石墨、磷酸酯酰氯阻燃聚乙烯醇复合薄膜等等,这些阻燃剂用量相对较大,影响材料性能,且这些材料没有对基体树脂聚乙烯醇改性,聚乙烯醇分子链之间有大量氢键,作用力大,熔点接近分解温度,难以熔融成型,加工性差易分解,且耐水性也较差,作为材料的适用面窄,当接触热源时不稳定更易破坏,并对基体聚乙烯醇改性,改善耐热性、耐水性,并提高热稳定性非常有必要。为了解决聚乙烯醇热加工性差的问题,用接枝聚合催化剂减少接枝反应的无序性、同时催化聚合反应,通过化学改性,降低聚乙烯醇的熔融温度,提高聚乙烯醇的热分解温度,同时加入螯合稳定剂提高聚乙烯醇组合物的降解耐热性能,保持生物降解性能,因此提供一种阻燃聚乙烯醇改性材料是有迫切的需求。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优异的阻燃性的阻燃聚乙烯醇改性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阻燃聚乙烯醇改性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聚乙烯醇改性树脂100-110份、阻燃剂甲基八溴醚1.5-5份、三苯基磷酸酯0.5-6份、联枯0.2-5份、抗氧剂10100.2-0.5份、抗氧剂168 0.2-0.5份、芥酸酰胺0.1-0.5份、降解稳定剂1,4-二氧杂环-2,5-己二酮0.2-2份、二茂铁0.5-5份。
优选的,由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聚乙烯醇改性树脂110份、阻燃剂甲基八溴醚5份、三苯基磷酸酯6份、联枯5份、抗氧剂1010 0.2份、抗氧剂168 0.4份、芥酸酰胺0.3份、降解稳定剂1,4-二氧杂环-2,5-己二酮2份、二茂铁5份。
优选的,由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聚乙烯醇改性树脂105份、阻燃剂甲基八溴醚2份、三苯基磷酸酯1份、联枯0.3份、抗氧剂1010 0.2份、抗氧剂168 0.4份、芥酸酰胺0.3份、降解稳定剂1,4-二氧杂环-2,5-己二酮0.2份、二茂铁0.5份。
优选的,由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聚乙烯醇改性树脂105份、阻燃剂甲基八溴醚2份、三苯基磷酸酯0.8份、联枯0.2份、抗氧剂1010 0.2份、抗氧剂168 0.4份、芥酸酰胺0.3份、降解稳定剂1,4-二氧杂环-2,5-己二酮1份、二茂铁2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未经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91760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