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自动监测功能的动力电池承载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210941519.4 | 申请日: | 2022-08-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520755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4 |
发明(设计)人: | 陈刚;肖燕子;陈标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
主分类号: | H01M50/256 | 分类号: | H01M50/256;H01M50/244;H01M50/249;H01M50/264;H01M50/289;H01M50/242;H01M10/42;B60K1/04;B60L50/60;B60L58/10;G01R31/382;G01R31/392;G01R31/396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控智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919 | 代理人: | 林淡如 |
地址: | 412001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自动 监测 功能 动力电池 承载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自动监测功能的动力电池承载装置,包括用于以电动抽拉方式带动动力电池进行移动的承载模块;承载模块包括基于电机为动力源的双齿轮啮合机构、丝杆丝母传动机构、承载托盘机构、承载导轨;双齿轮啮合机构与丝杆丝母传动机构的丝杆连接,用于驱动丝杆旋转,从而使丝杆丝母传动机构的丝母在丝杆上相对丝杆移动;丝杆和承载导轨安装在车辆底盘上;丝杆丝母传动机构用于带动承载托盘机构沿承载导轨移动;承载托盘机构包括用于承载动力电池的承载托盘、与承载托盘连接的托盘耳座、用于将动力电池固定在承载托盘上的锁紧单元;托盘耳座与丝母连接。本发明的承载装置结构设计合理,运行可靠安全,故障率低,动力电池更换方便快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动力装置的布置安装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自动监测功能的动力电池承载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汽车技术的不断成熟,电动汽车环保优势和电能的成本优势逐渐受到了广大消费者青睐,广大汽车消费者逐渐从燃油车转向电动汽车。在电动汽车领域,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就是动力电池的充电时间和充电后的使用时长。
对于动力电池充电有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方式是通过充电器直接给动力电池充电,其不足就是充电时间长,充电有可能产生过热,导致不安全;另一种方式是使用换电技术,即将电量不足的动力电池拆下,然后换上充满电量的新动力电池,这样一来,每辆电动汽车充电时间实际上就是更换动力电池的时间,而不需要充电等待时间,从而提高效率。在现有的电动汽车中,动力电池大多采用螺栓拧紧在汽车的底盘上,换电时通过外置升降机构先将整个动力电池包托举换下,再将备用动力电池换上。这样的不足是紧固动力电池的螺栓需要多次的充分松紧,容易损坏;同时安装孔的对中很麻烦,拆装操作不方便,换电过程比较费时。
现有技术CN111452605A公开了一种车辆动力电池的快速换电装置,其换电装置通过滑动机构来转移动力电池;现有技术CN209454545U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承载侧立架以及汽车,其采用的是三个限位机构来固定和承载动力电池;现有技术CN216389593U公开了一种具有自动监测功能的动力电池承载装置及车辆,其采用的是两组吊耳组来固定和承载动力电池。
这些现有技术存在以下不足:一、操作不便,需要通过手动方式进行抽拉电池承载装置或电池更换麻烦;二、发明的结构复杂,空间设计不合理;三、发明的维护麻烦,故障率高或使用寿命低;四、无法对动力电池的信息采集和运行状态监测。
背景技术的前述论述仅意图便于理解本发明。此论述并不认可或承认提及的材料中的任一种公共常识的一部分。
为了解决本领域普遍存在的以上问题,作出了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目前所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具有自动监测功能的动力电池承载装置。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自动监测功能的动力电池承载装置,包括用于承载动力电池且以电动抽拉方式带动动力电池进行移动的承载模块;
所述承载模块包括基于电机为动力源的双齿轮啮合机构、丝杆丝母传动机构、承载托盘机构、承载导轨;
所述双齿轮啮合机构与所述丝杆丝母传动机构的丝杆连接,用于驱动所述丝杆旋转,从而使所述丝杆丝母传动机构的丝母在所述丝杆上相对所述丝杆移动;所述双齿轮啮合机构的其中一个齿轮安装在电机的输出轴上,另一个齿轮安装在丝杆的一端;
所述丝杆安装在车辆底盘上;
所述承载导轨安装在所述车辆底盘上;
所述丝杆丝母传动机构用于带动所述承载托盘机构沿所述承载导轨移动;
所述承载托盘机构包括用于承载动力电池的承载托盘、与承载托盘连接的托盘耳座、用于将动力电池固定在承载托盘上的锁紧单元;所述托盘耳座与所述丝母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未经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94151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