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清运方法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210965255.6 | 申请日: | 2022-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52855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1 |
发明(设计)人: | 刘俊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林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5F5/00 | 分类号: | B65F5/00;B65F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21 | 代理人: | 丁敬博 |
地址: | 210037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清运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智能清运方法和系统,所述方法包括:在装满后移动回收装置移动到回收装置上时,触发位于移动通道上的开关以打开固定回收装置的容纳部分上的遮蔽装置,在移动到预设位置后,移动回收装置打开位于其下方的开口,使得垃圾落入固定回收装置的容纳部分中,而在移动回收装置离开回收装置时,触发位于移动通道上的开关以关闭回收装置上的遮蔽装置;本发明只有倾倒垃圾的时候才自动打开固定回收装置,而在不进行垃圾倾倒时处于遮蔽状态,大大降低了清运系统对环境的污染。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垃圾处理及清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清运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居民生活垃圾的处理一直以来都是个相对机械且繁琐的劳动,随着垃圾分类的普及,目前大多居民区已经要求下楼分类投放垃圾。但是采用在居民楼内进行垃圾分类投放也存在问题,一方面分类时需要提供至少3个垃圾桶(主流4个)对不同垃圾进行分类存放,这就造成了清运数量直接增加几倍,此时势必成倍增加工作量,投入的人力物力也很大;另一方面随着老龄化的到来,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势必日渐明显,而且目前物业费上涨难度大,这就导致物业服务单位不可能大量增加人力成本,这也是目前采用下楼投放垃圾的重要原因。
传统的垃圾站点几乎没有自动感知系统,垃圾几乎处于暴漏的状态,而且需要人工清运才能放置到一个固定的容纳装置中,固定容纳装置也主要依靠用户个人打开关闭,而且很多的容纳装置是始终暴漏的。而且现在的传统垃圾站点由于垃圾清运不足,非常容易出现垃圾多,清运车次少,垃圾堆积成山的问题。而且现有技术中的垃圾清运一般是环状或者是点对点的的清运,这样的固定清运模式效率较低,没有对节点代表的局部区域内部垃圾回收需求及其内部用户的生活习惯相结合的进行主动的垃圾分类,这样的回收方式显然效率较低。
本发明在只有倾倒垃圾的时候才自动打开固定回收装置,而在不进行垃圾倾倒时处于遮蔽状态,大大降低了清运系统对环境的污染。全局路线和局部停留相结合的移动方式,在保障全局回收效率的基础上,提高了局部回收效率和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智能清运方法和系统,所述系统包含:
移动回收装置、固定回收装置;
所述固定回收装置用于承载移动回收装置在一次或者多次主动移动后回收回来的垃圾;并在装满之后等待集中的垃圾转运;
所述固定回收装置包括容纳部分和移动通道;所述容纳部分用于容纳垃圾;移动通道用于使得移动回收装置移动到或者移动离开固定回收装置;移动回收装置在移动到回收装置上时,触发位于移动通道上的开关以打开固定回收装置的容纳部分上的遮蔽装置,在移动到预设位置后,移动回收装置打开位于其下方的开口,使得垃圾落入固定回收装置的容纳部分中,而在移动回收装置离开回收装置时,触发位于移动通道上的开关以关闭回收装置上的遮蔽装置;只有倾倒垃圾的时候才自动打开固定回收装置,而在不进行垃圾倾倒时处于遮蔽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使得垃圾落入固定回收装置中,具体为:使得垃圾按照其分类分别落入固定回收装置的不同空间中;所述不同的空间是不同的垃圾分类空间。
进一步的,所述垃圾为城市垃圾。
进一步的,所述垃圾主要分为三类: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和其他生物垃圾。
进一步的,所述移动回收装置通过主动在清运区域内移动以进行主动清运;移动回收装置基于清运区域地图将清运区域划分为不重叠的网格区域,基于历史监测数据对网格区域合并以形成多个局部区域;基于所述局部区域规划行走路线,移动回收装置基于行走路线在清运区域中移动以进行垃圾回收;其中:所述局部区域包括经合并的网格区域以及未经过合并的网格区域;局部区域之间相互相邻并组合构成了所述清运区域。
基于相同的发明构思,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智能清运方法,所述方法包含:
采用移动回收装置在清运区域内自主移动以进行垃圾的主动回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林业大学,未经南京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96525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