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线充电系统的非谐振端电感补偿电路及非谐振线圈延长线在审
申请号: | 202210976562.4 | 申请日: | 2022-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528490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4 |
发明(设计)人: | 祝可嘉;李云辉;江俊;卢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卡珀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3/122 | 分类号: | B60L53/122;H02J50/00;H02J50/10;H01F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唯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29 | 代理人: | 曾耀先 |
地址: | 200433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线 充电 系统 谐振 电感 补偿 电路 线圈 延长线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系统的非谐振端电感补偿电路及非谐振线圈延长线,其中,所述非谐振线圈延长线是由两个利兹线绕设形成扁平状且紧密排布的导体作为内部导线,并于导线外部披覆接地铜网及绝缘层,以有效提升电流,降低辐射。所述非谐振端电感补偿电路中包括所述非谐振线圈延长线,所述非谐振线圈延长线的两端分别与发射端非谐振线圈和发射端控制电路连接,借此,利用所述电感补偿电路对发射端非谐振线圈进行电感补偿,以满足磁吸式无线充电的需求,有效解决无线充电发射端非谐振线圈延长变化时电感量变化造成的充电不稳定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无线充电系统的非谐振端电感补偿电路及非谐振线圈延长线。
背景技术
磁吸式无线充电利用磁性原理达到吸附的效果,磁吸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吸咐接口移除方便,对位精度高,只要将两端靠近,就可以达到对吸无线充电,是较优选的无线充电方式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电动自行车及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在电动自行车的磁吸式无线充电场景中,由于电单车停放位置的不确定性,为了便于电单车无线充电操作,通常将发射端即非谐振端设计为可伸缩的独立线盘结构,独立于发射端电路(放置于电箱中),以最大限度降低使用者操作线盘的重量,提高方案可实施性。发射端在不充电时线圈延长线通常呈盘绕状以节省空间,充电时将发射端拉出与接收端磁吸结构对吸即可。
然而,在线圈盘绕到拉长充电的过程中,由于线圈线的长度与盘绕匝数等原因,线圈电感量会增大或减小,电感量的变化对电单车无线充电的效率会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
此外,现有的发射端线圈延长线多采用同轴线。传统的同轴线成本较高,且功率有限。
更进一步地,传统的双共振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由于发射端谐振,电压高,而且对电感量很敏感,延长后系统稳定性会很差。
在此背景下,我们提供了一种单共振无线充电的非谐振端线圈延长结构,满足电单车磁吸式无线充电的需求,不仅可以有效解决电单车发射端延长结构变化时电感量变化造成的充电不稳定问题,而且将发射端线圈延长线设计为由扁平且平行的两个由利兹线绕组且排布紧密的导体构成,外围覆接地铜网结构及橡胶绝缘层,可以有效提升电流,降低辐射。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充电系统的非谐振线圈延长线,用以克服传统线圈延长线为同轴线体导致成本较高且功率有限的问题,本发明的非谐振线圈延长线用以有效提升电流,降低辐射。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充电系统的非谐振端电感补偿电路,用以在前述非谐振线圈延长线被盘绕或拉长的过程中对电感量进行补偿,从而消除电感量衰减产生的影响。
为实现上述第一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无线充电系统的非谐振线圈延长线,其中,所述非谐振线圈延长线设于非谐振端电路中,所述非谐振端电路包括发射端控制电路、所述非谐振线圈延长线和发射端非谐振线圈;所述非谐振线圈延长线成形有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和延长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发射端控制电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发射端非谐振线圈连接;所述延长结构为盘绕状地一体连接形成于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之间;所述非谐振线圈延长线包括第一导体、第二导体、介质层、接地铜网和绝缘层;其中,所述第一导体、所述介质层和所述第二导体叠设形成导线结构地沿所述非谐振线圈延长线的延伸方向设置,所述第一导体和所述第二导体之间设有所述介质层隔开;所述接地铜网包覆于所述导线结构外部,所述绝缘层包覆于所述接地铜网外部。
本发明非谐振线圈延长线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非谐振线圈延长线的延长结构是盘绕呈现圆盘状的螺旋结构。
本发明非谐振线圈延长线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非谐振线圈延长线的延长结构是盘绕呈现圆柱状的螺旋结构。
本发明非谐振线圈延长线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非谐振线圈延长线的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是由利兹线绕制形成的扁平状长条带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卡珀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卡珀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97656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