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地下水污染源位置识别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2210985381.8 | 申请日: | 2022-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4183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1 |
发明(设计)人: | 赵航;张佳;陈鸿汉;刘菲;代云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
主分类号: | G01N33/18 | 分类号: | G01N33/18;G01N1/1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刘贺秋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下水 污染源 位置 识别 方法 装置 电子设备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公开地下水污染源位置识别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通过第一抽水井得到多个第一水样,通过第二抽水井得到多个第二水样;检测多个第一水样的污染物浓度,生成第一污染物浓度时间序列;检测多个第二水样的污染物浓度,生成第二污染物浓度时间序列;基于第一污染物浓度时间序列确定第一污染物运移时间,基于第二污染物浓度时间序列确定第二污染物运移时间;根据第一污染物运移时间、污染物移动速率及第一抽水井位置,确定第一区域;根据第二污染物运移时间、污染物移动速率及第二抽水井位置,确定第二区域;根据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的重合区域确定污染源位置。本发明降低识别污染源位置的成本,提高识别污染源位置的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染源定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地下水污染源位置识别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地下水污染溯源是污染调查评价、风险管控和修复、责任认定等工作的基础。现有地下水污染源识别方法通常以天然地下水动力条件下的污染物浓度空间分布分析为依据,基于天然水动力条件,利用现场示踪试验,根据监测井浓度响应特征差异逐步判定污染源。然而,当低渗场地含水层地下水受到污染时,局部地下水流场方向并不明确,甚至与区域地下水流场方向相反,现场示踪试验将难以开展;同时由于地下水流速相对缓慢,污染物进入含水层后,对流作用较弱、弥散作用相对较强,污染源呈现小范围、高浓度的近似点状分布,这导致基于天然地下水流和溶质运移过程的浓度分析容易遗漏局部污染点源。另外,对地下水污染源的识别需建设具备高监测精度的监测井网,可见现有识别低渗场地地下水污染源的方案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地下水污染源位置识别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以避免现有识别低渗场地地下水污染源的方案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
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地下水污染源位置识别方法,包括:通过以第一预设频率采集第一抽水井的水样得到多个第一水样,通过以第二预设频率采集第二抽水井的水样得到多个第二水样;所述第一抽水井和所述第二抽水井位于待确定污染源位置的区域内;通过检测所述多个第一水样的污染物浓度,生成第一污染物浓度时间序列;通过检测所述多个第二水样的污染物浓度,生成第二污染物浓度时间序列;基于所述第一污染物浓度时间序列确定第一污染物运移时间,基于所述第二污染物浓度时间序列确定第二污染物运移时间;所述第一污染物运移时间表示污染物从污染源位置运移至第一抽水井位置所用的时间,所述第二污染物运移时间表示污染物从污染源位置运移至第二抽水井位置所用的时间;根据第一污染物运移时间、污染物移动速率及所述第一抽水井位置,确定第一区域;根据第二污染物运移时间、污染物移动速率及所述第二抽水井位置,确定第二区域;其中,所述第一区域表示待确定污染源位置的一个区域范围,所述第二区域表示待确定污染源位置的另一个区域范围;根据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的重合区域确定污染源位置。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检测得到的两个污染物浓度时间序列、污染物移动速率和两个抽水井位置确定了两个污染源位置所在区域,基于两个区域的重合区域确定污染源位置,实现利用便捷的方法识别污染源位置,降低了识别污染源位置的成本,提高了识别污染源位置的效率。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实施例中,所述地下水污染源位置识别方法,还包括:通过以第三预设频率采集多个观测井的水样得到各观测井的多个第三水样;其中,所述多个观测井包围所述第一抽水井和所述第二抽水井;通过检测所述各观测井的多个第三水样的污染物浓度,生成各观测井的第三污染物浓度时间序列;根据所述重合区域和所述各观测井的第三污染物浓度时间序列,确定污染源位置。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观测井,根据浓度升高幅度最大的观测井位置和重合区域筛选污染源位置,降低识别污染源位置的偏差,进一步提升识别污染源位置的准确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未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98538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