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碳化硅自给能半导体探测器及中子束流反角监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1003707.9 | 申请日: | 2022-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0738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9 |
发明(设计)人: | 刘林月;万鹏颖;高润龙;欧阳晓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核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T3/08 | 分类号: | G01T3/08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邦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61211 | 代理人: | 杨引雪 |
地址: | 710024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碳化硅 自给 半导体 探测器 中子 束流反角 监测 装置 | ||
1.碳化硅自给能半导体探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SiO2钝化层与从下至上依次堆叠设置的Ni/Au阴极、SiC-N衬底、SiC-N外延层、SiC-N灵敏层、P区以及Ni/Au阳极;
所述SiC-N灵敏层为台阶柱状结构;所述P区设置于SiC-N灵敏层台阶柱上;
所述SiO2钝化层分别设置在P区与SiC-N灵敏层的外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化硅自给能半导体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SiC-N外延层中N的浓度<5×1013cm-3;
所述P区的铝掺杂浓度为2×1019cm-3,P区的厚度为0.3μ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碳化硅自给能半导体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Ni/Au阴极与SiC-N衬底欧姆接触;
所述P区与Ni/Au阳极欧姆接触。
4.一种中子束流反角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D粒子束流管道(1)、靶室(2)、氚靶(3)、α粒子管道(4)测量单元,以及权利要求1-3所述的碳化硅自给能半导体探测器(6);
所述α粒子管道(4)的一端内部设置有碳化硅自给能半导体探测器(6),另一端设置有靶室(2),且α粒子管道(4)与靶室(2)连通;所述靶室(2)内部远离α粒子管道(4)的端部设置有氚靶(3);所述靶室(2)、氚靶(3)、α粒子管道(4)以及碳化硅自给能半导体探测器(6)同轴设置;
所述D粒子束流管道(1)的一端用于接收来自加速器的D粒子束,另一端与靶室(2)连通设置,且D粒子束流管道(1)的中心轴线与氚靶(3)的中心轴线夹角θ为90°、或135°或155°;
所述测量单元与碳化硅自给能半导体探测器(6)电连接,测量单元用于对进入碳化硅自给能半导体探测器(6)的伴随粒子产生的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得到伴随α粒子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子束流反角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限束光阑(5);
所述限束光阑(5)设置于α粒子管道(4)的内部,且位于靶室(2)与碳化硅自给能半导体探测器(6)之间;
所述多个限束光阑(5)的中心轴线与碳化硅自给能半导体探测器(6)的中心轴线均重合,多个限束光阑(5)用于准直入射到碳化硅自给能半导体探测器(6)上的α粒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子束流反角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碳化硅自给能半导体探测器(6)与限束光阑(5)之间的铝箔。
7.根据权利要求4-6任一所述的中子束流反角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束光阑(5)为2至6个;
所述铝箔厚度为2-7μ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中子束流反角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D粒子束流管道(1)的中心轴线与氚靶(3)的中心轴线夹角为135°。
9.根据权利要求8任一所述的中子束流反角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量单元包括前置放大器(7)、主放大器(8)、单道分析器(9)、多道分析器(10)与定标器(11);
所述前置放大器(7)与碳化硅自给能半导体探测器(6)电连接;所述前置放大器(7)的输出端与主放大器(8)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主放大器(8)的输出端分别电连接单道分析器(9)的输入端与多道分析器(10)的输入端;单道分析器(9)的输出端与定标器(11)的输入端电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核技术研究所,未经西北核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003707.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氨基酸水溶肥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可拆卸式静音吊轨极窄移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