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油浸式电力设备用油箱顶盖及油浸式电力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211005400.2 | 申请日: | 2022-08-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6153619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23 |
发明(设计)人: | 张书琦;汪可;赵义焜;吕晓露;李金忠;程涣超;谢茜;罗亮;张农;李刚;王一林;张荐;李熙宁;李戈琦;唐勇;孙建涛;赵晓林;杨帆;滕文涛;遇心如;吴超;刘雪丽;汤浩;王健一;赵志刚;赵晓宇;徐征宇;谭瑞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合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F27/14 | 分类号: | H01F27/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工信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6 | 代理人: | 郭欣欣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浸式 电力 备用 油箱 顶盖 电力设备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油浸式电力设备用油箱顶盖及油浸式电力设备,该油浸式电力设备用油箱顶盖包括:实体密封板、限位支撑板和连接件;其中,所述限位支撑板设置在所述实体密封板的上方;所述连接件可滑动地穿设于所述实体密封板和所述限位支撑板,连接件用于连接油箱侧壁,以将所述实体密封板活动连接在油箱侧壁上;所述实体密封板和所述限位支撑板之间设有弹性泄压元件。本发明采用夹心结构,油箱发生内部冲击载荷时,设置在底层的实体密封板先承受压力冲击,向上移动,并将冲击载荷传递至位于中间的弹性泄压元件,弹性泄压元件在压力冲击载荷下迅速压缩,使得实体密封板脱离油箱侧壁,形成油气泄放通道,压力泄放完毕后可再次密封油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油浸式电力设备用油箱顶盖及油浸式电力设备。
背景技术
油浸式电力设备通过绝缘油实现绝缘要求,然而随着绝缘油绝缘性能下降,低电阻故障可引发电弧放电。高能放电瞬时汽化、裂解绝缘油,快速生成大量高温高压油气,激发压力波。随着压力波在油箱内传递及折反射,油箱内压力激增,将破坏电力设备及油箱。油箱顶盖是油箱薄弱环节,其破裂将导致高温高压油气不可控泄露,引发燃烧爆炸危险,同时对环境及人员造的巨大损伤。
现有油浸式电力设备油箱不可按照压力油箱,以电弧故障超压值进行设计与制造,如此则油箱外壁将非常厚重,油箱整体体积、重量大幅增加,且大幅提升油箱制造成本。同时,油箱强度过高,则当电弧故障发生时,油箱内压力迅速激增将严重损坏油箱内各电力设备。
因此油箱需引入高效泄压机制,即油箱在受到超压冲击时,开启泄压通道,以降低油箱内压力实现对电力设备的防护,同时油箱各个部件不发生破坏。现有压力释放阀泄放能力有限,且对于大型油箱需设置多个压力释放阀,其规格与布置极大影响泄压防护性能,并极大依赖电弧放电位置。部分油箱在顶盖边缘设置预设薄弱点,当油箱内出现电弧故障引发超压压力冲击时,该薄弱点破坏并打开泄放通道以泄放油箱内高压油气。而该薄弱点破坏后,使得油箱内油液直接与外界连通,无法再次密封油箱,仍存在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油浸式电力设备用油箱顶盖及油浸式电力设备,旨在解决现有油箱设置的薄弱点破坏后无法进行油箱密封的问题。
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油浸式电力设备用油箱顶盖,该油浸式电力设备用油箱顶盖包括:实体密封板、限位支撑板和连接件;其中,所述限位支撑板设置在所述实体密封板的上方;所述连接件可滑动地穿设于所述实体密封板和所述限位支撑板,连接件用于连接油箱侧壁,以将所述实体密封板活动连接在油箱侧壁上;所述实体密封板和所述限位支撑板之间设有弹性泄压元件,油箱发生故障时,所述实体密封板在油箱内压力的作用下弹性压缩弹性泄压元件,朝向所述限位支撑板移动,以在油箱侧壁和实体密封板之间开启泄放通道释放压力,在压力释放后,弹性泄压元件弹性复位并施加复位力至所述实体密封板上,以使实体密封板复位至抵接在油箱侧壁上实现油箱的密封。
进一步地,上述油浸式电力设备用油箱顶盖,所述限位支撑板为环形结构;所述连接件为多个且沿所述限位支撑板的周向布置;和/或,所述弹性泄压元件为多个且沿所述限位支撑板的周向布置。
进一步地,上述油浸式电力设备用油箱顶盖,所述限位支撑板的中空位置处设有桁架结构,并且,所述桁架结构与所述实体密封板之间还设有弹性辅助元件。
进一步地,上述油浸式电力设备用油箱顶盖,所述桁架结构上设有安装板,用于连接弹性辅助元件。
进一步地,上述油浸式电力设备用油箱顶盖,所述弹性泄压元件套设在所述连接件位于实体密封板和所述限位支撑板之间的部分的外部。
进一步地,上述油浸式电力设备用油箱顶盖,所述连接件包括:固定件;其中,所述固定件设置在所述实体密封板的下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合肥工业大学,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合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00540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