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面向移峰现象的多电价需求响应定价系统及计算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014997.7 | 申请日: | 2022-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3914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6 |
发明(设计)人: | 朱伟东;许方园;郭思明;赵予嘉;谭靖禹;林桂东;薛几中;许俊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Q30/02 | 分类号: | G06Q30/02;G06Q50/06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郑堪泳 |
地址: | 51009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面向 现象 电价 需求 响应 定价 系统 计算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面向移峰现象的多电价需求响应定价系统及计算方法,涉及电力系统技术领域,包括:多电价制定模块、“电价‑‑负荷”优化模块、电网调度模块、辅助用户群;所述多电价制定模块的第一输入端与“电价‑‑负荷”优化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多电价制定模块的第二输入端与电网调度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多电价制定模块的输出端与辅助用户群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价‑‑负荷”优化模块的输入端与辅助用户群的输出端连接。通过多电价制定系统,统筹兼顾辅助用户群与电网的利益,制定出即能减少辅助用户群用电成本,也能最大程度的降低发电成本,提高电网利润的电价组合。促使辅助用户群错峰用电,提升社会能效水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面向移峰现象的多电价需求响应定价系统及计算方法。
背景技术
智能电网是各国电力系统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而需求响应是智能智能电网发展的主要课题之一,作用在新能源发电、资源配置优化、科学化负荷管理等领域,让需求侧管理发挥更大作用。需求侧响应其本质是通过电价或激励用户改变自身用电方式,积极参与电网运行的能量互动,来实现削峰填谷、提高电力系统运行安全与稳定性、提高社会总体运行效益等目的。
需求响应是指当电力批发市场价格升高或系统可靠性受威胁时,电力用户接收到供电方发出的诱导性减少负荷的直接补偿通知或者电力价格上升信号后,改变其固有的习惯用电模式,达到减少或者推移某时段的用电负荷而响应电力供应,从而保障电网稳定,并抑制电价上升的短期行为。它是需求侧管理(DSM)的解决方案之一。需求响应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基于时间的需求响应;第二类为基于激励的需求响应。
目前国内大部分城市采用峰谷电价,例如:江苏电网电价表把用户类别分为居民用电、一般工商业及其他用电、大工业用电、农业生产用电。对大工业用电群体采用峰谷电价,高峰时段为8:00~12:00、17:00~21:00;平段时段为12:00~17:00、21:00~24:00;低谷时段为0:00~8:00;而对于灵活大用户(指用电量大且用电负荷随着电价低谷时段灵活转移的用户,一般为大工业用户)比例较多的城市,会产生“移峰现象”。灵活大用户会避开用电高峰启动生产设备,从而优先选择电价低谷时段启动设备。然而低谷时段时长往往不能满足生产需求,从而继续选择电价平段时段启动。当城市里的大部分大用户负荷都往低谷时段转移时,就会出现移峰现象。即用电高峰始终随着电价低谷时段移动,削弱削峰填谷效果。
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面向高成分灵活负荷的需求响应互补式电价系统及方法,包括最优需方响应互补式新电价制定系统、标识判断模块、电网调度模块、高成分灵活负荷用户群、其他用户群;所述最优需方响应互补式新电价制定系统包括目标函数模块、指标约束模块和优化算法模块;现有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促使高用电群体错峰用电,降低发电成本的问题,但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对建立的计算模型进行优化导致计算方法复杂,求解的过程较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对于建立的计算模型没有进行优化导致计算方法复杂,求解过程较长的问题,提供一种面向移峰现象的多电价需求响应定价系统及计算方法,通过改进计算模型的建立,统筹用户与电网的利益,制定出降低用户用电成本和电网发电成本的组合,促使用户错峰用电,提高社会能效水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面向移峰现象的多电价需求响应定价系统,包括:多电价制定模块、“电价--负荷”优化模块、电网调度模块、辅助用户群;所述多电价制定模块的第一输入端与“电价--负荷”优化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多电价制定模块的第二输入端与电网调度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多电价制定模块的输出端与辅助用户群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价--负荷”优化模块的输入端与辅助用户群的输出端连接。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
本发明通过构建多电价制定模块、“电价--负荷”优化模块、电网调度模块,三者形成嵌套优化问题,通过逆向求解的计算方法,模型等效,把嵌套优化问题拆分为两个普通优化问题,因此快速求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工业大学,未经广东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01499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