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手机信令数据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的数据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211033894.5 | 申请日: | 2022-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100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13 |
发明(设计)人: | 张勇;毕然;魏亮;钱浩祺;林美玉;姜卜榕;彭杜;吴力波;施正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6F16/22 | 分类号: | G06F16/22;G06F16/29;G06F16/215;G06Q10/063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企鸿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87 | 代理人: | 苏艳 |
地址: | 10008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手机 数据 进行 宏观经济 分析 数据处理系统 | ||
1.一种利用手机信令数据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的数据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数据预处理平台、数据深加工平台和指数生成平台,其中,
所述数据预处理平台用于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去标识化、缺失值填补、轨迹补齐、基站网格化和GIS信息映射,生成原始表;
所述数据深加工平台用于根据所述原始表统计不同空间层级的人群聚集特征,统计不同空间层级的点对点人群流动特征;以及用于基于轨迹构建移动模式分类数据库,构建人群居住、工作与休闲模式OD数据库,生成中间表;
所述指数生成平台用于根据所述中间表构建三大细分指数,对所述三大细分指数进行加权,构建经济动力总指数,生成指数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手机信令数据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的数据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预处理平台进行基于GIS信息耦合的空间处理,包括:基于兴趣点的指数和基于区域轮廓的指数构建;
(1)基于兴趣点的指数构建
在GIS中,结合POI信息,对空间进行网格化预处理,采用网格化方法对空间信息进行预处理,以加速数据的处理与分析速度;
(2)基于区域轮廓的指数构建
基于兴趣点的指数构建方法,对具有区域特征的数据,需要基于区域轮廓来进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手机信令数据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的数据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深加工平台进行基于用户行为数据的聚类分析:采用多维高斯混合模型来对用户观测数据集进行聚类,并给用户行为打上标签。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手机信令数据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的数据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指数生成平台构建指数,包括:时空迁徙指数、常住人口指数、出行强度指数、商圈繁荣指数、外卖经济指数、夜间经济指数、开工指数、差旅指数和就业指数。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利用手机信令数据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的数据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时空迁徙指数是信令数据的最基础应用,利用信令数据提供的全样本人群位置信息、构建省际间、城际间的月度人口流动指数;在GIS信息空间处理中,已经提取出的全国各个省份的火车站与机场的GIS轮廓;基于此,确定人群由火车站与机场的跨地区的空间迁徙路径,区分人群流动路径中的迁入迁出地;最后通过计算一个自然月内跨地区的人次数,得到相应的时空迁徙指数;
所述常住人口指数需要在人口流动数据的基础之上,通过时空频繁模式挖掘出人群驻留特征,对常住人口进行识别,构建每个省级、地市级的月度常住人口指数;人群驻留特征有赖于职住模型,即通过统计不同空间层级的人群聚集特征,用户居住地根据夜间用户信令基站特征分别确定,用户工作地则根据工作时段用户信令基站特征分别确定,基于前述的职住模型,确定用户的夜间活动的地理位置分布,计算一个自然月内地区常住的人数;由于存在一人多号的现象,根据手机号绑定的信息剔除重复统计人口,最终得到常住人口指数;
所述出行强度指数:城市内出行强度是在更微观的空间尺度上展现人物的移动特征,根据信令数据提供的时空信息,统计人群的出行情况,构建城市内周度和月度平均出行强度指数,指数反映出小时级的出行强度情况。根据信令数据所聚合出来的人员驻留点信息,判断两个驻留点之间为一次出行;而后,通过上述时间约束,计算对应网格中每小时的人员出行情况,进而得到出行强度指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未经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033894.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终端和基站
- 下一篇:一种成像光谱仪快速自动化曝光成像方法及存储介质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