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连续退火炉的快速停炉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060407.4 | 申请日: | 2022-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58778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03 |
发明(设计)人: | 刘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恒源工业炉(靖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D11/00 | 分类号: | C21D11/00;C21D1/26;C21D1/74;C21D9/56 |
代理公司: | 江苏长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478 | 代理人: | 陈飞 |
地址: | 2145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续 退火炉 快速 方法 | ||
一种连续退火炉的快速停炉方法,停炉时于退火炉的炉顶盖口竖接内设特斯拉阀的泄热直管,并持续供应氮气。通过利用烟囱效应,在炉顶盖口竖接泄热直管,首先利用炉内外的压差,将炉内热量从泄热直管的管口排出;热空气在泄热直管内经特斯拉阀加速,形成的负压再将炉内的热量抽出。热空气在泄热直管内流动的过程中,加热管壁,而底部的管壁受冷水的冷却与顶部的管壁形成温差,进而使得再进入泄热直管内的热空气经预冷段再经预热段,于管内因温度再形成压差,加速管内热空气的流动;且环形腔内的冷水经持续的加热,一部分水形成水蒸汽,上升至环形腔的顶部,流动水蒸汽带动顶部的环形腔内的导出热再排出,便于泄热直管内的热量再导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快速停炉方法,具体涉及一种连续退火炉的快速停炉方法。
背景技术
连续退火炉用于将冷轧后产生加工硬化的带钢进行再结晶退火,完善微观组织,提高塑性和冲压成型性,并保证表面不被氧化。连续退火将罩式退火的几个单独工序合并为一条机组后,生产周期由原来的10天左右缩短到至多一个小时,生产备料大减,生产过程简化,管理方便,生产率大大提高。
立式连续退火炉主要用于镀锡原板的退火生产,炉内的带钢由氮气和氢气组成的混合气体保护而不致氧化。因此,在立式连续退火炉停机检修之前,需要对炉内气氛进行吹扫置换,同时降低立式连续退火炉的炉温,待炉温降低到一定程度后,方可打开炉盖,进行检修工作。
目前,立式连续退火炉检修前停炉的常规方法是炉内正常料生产结束后,连续退火炉开始降温,采用氮气置换炉内气氛,炉温低于一定温度后再打开炉盖,开始检修工作。然而,由于立式连续退火炉体积较大,且生产时炉温较高,导致停炉时间较长,严重影响机组的生产节奏,机组有效作业率较低,影响机组产能。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续退火炉的快速停炉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连续退火炉的快速停炉方法,停炉时于退火炉的炉顶盖口竖接内设特斯拉阀的泄热直管,并持续供应氮气。
上述的方法,于停炉前1-2h,停止供应氢气。
上述的方法,停炉时的氮气供应流速大于退火生产时的氮气供应流速。
上述泄热直管的长度为2-20m。
上述泄热直管为外壁中空的环形管,且环形管的环形腔的底部密封,顶部敞口。
进一步的,上述环形管的环形腔内蓄冷水。
进一步的,上述环形管的环形腔的下半段内蓄冷水,环形腔的上半段为空腔或设有外侧壁沿纵向设有若干导热孔。
进一步的,上述环形腔的内侧壁通过凹型构成特斯拉阀。
上述泄热直管固结于炉顶盖口,且炉顶盖口以阀门的形式启闭。
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
一种连续退火炉的快速停炉方法,通过利用烟囱效应,在炉顶盖口竖接泄热直管,首先利用炉内外的压差,将炉内热量从泄热直管的管口排出;热空气在泄热直管内经特斯拉阀加速,形成的负压再将炉内的热量抽出。热空气在泄热直管内流动的过程中,加热管壁,而底部的管壁受冷水的冷却与顶部的管壁形成温差,进而使得再进入泄热直管内的热空气经预冷段再经预热段,于管内因温度再形成压差,加速管内热空气的流动;且环形腔内的冷水经持续的加热,一部分水形成水蒸汽,上升至环形腔的顶部,流动水蒸汽带动顶部的环形腔内的导出热再排出,便于泄热直管内的热量再导出。
本发明的连续退火炉的快速停炉方法,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导热效果好,效率高,便于停炉时的迅速导热降温,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泄热直管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恒源工业炉(靖江)有限公司,未经恒源工业炉(靖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06040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数字孪生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方法
- 下一篇:一种斗轮机悬臂角度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