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坯尾在线保温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067029.2 | 申请日: | 2022-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538306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5 |
发明(设计)人: | 屈磊;张亮;戴广惠;邓春栋;邢思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一重集团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第一重型机械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11/12 | 分类号: | B22D11/12;B22D11/16;B22D11/124;B22D11/041 |
代理公司: | 北京隆源天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73 | 代理人: | 丁晴晴 |
地址: | 116000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在线 保温 装置 方法 | ||
1.一种坯尾在线保温装置,用于立式半连铸铸坯(1)的保温,位于铸坯(1)坯尾(100)外侧、结晶器(2)下侧和铸坯保温罩(3)上侧,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上至下依次排布的坯尾固定机构(4)、测温机构(5)和加热机构(6),所述坯尾固定机构(4)位于所述坯尾(100)的末端,用于限定所述铸坯(1)在拉坯方向上的位置,所述加热机构(6)包括感应加热线圈(600)和用于调节感应加热参数的感应加热控制器,所述感应加热线圈(600)套设于所述坯尾(100)外侧,用于在线感应加热所述坯尾(100),所述测温机构(5)用于检测坯尾(100)的坯壳温度,并将所述坯壳温度实时传送至所述感应加热控制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坯尾在线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坯尾固定机构(4)包括多个夹块(400)和驱动所述夹块(400)张开或闭合的夹持器,当多个所述夹块(400)张开时,所述铸坯(1)沿所述拉坯方向移动,当多个所述夹块(400)闭合时,所述铸坯(1)与所述坯尾固定机构(4)保持相对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坯尾在线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当多个所述夹块(400)与所述铸坯(1)相抵后,相邻两个所述夹块(400)的相邻两端之间设有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坯尾在线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块(400)内侧设有导热层,所述导热层的材质为石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坯尾在线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加热线圈(600)的内侧设有耐火保护内衬(610),所述感应加热线圈(600)由铜管绕制而成,所述铜管外侧设有绝缘层,所述绝缘层由绝缘树脂内层和云母外层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坯尾在线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铸坯(1)的固相线温度与所述坯壳温度差值小于设定值时,所述感应加热控制器用于减小感应加热电流、感应加热频率和感应加热时间中的一种或多种感应加热参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坯尾在线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冷却机构(7),所述冷却机构(7)位于所述坯尾固定机构(4)下侧和所述测温机构(5)上侧,用于冷却所述坯尾(100)的末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坯尾在线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机构(7)包括多个气雾喷嘴,多个所述气雾喷嘴围绕所述铸坯(1)外侧均匀设置,所述气雾喷嘴用于向所述坯尾(100)的坯壳(110)喷射水雾。
9.一种坯尾在线保温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坯尾在线保温装置,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当铸坯(1)结束拉坯阶段并进入静置自然凝固阶段时,将所述坯尾在线保温装置安装于铸坯(1)坯尾(100)外侧、结晶器(2)下侧和铸坯保温罩(3)上侧;
步骤S2,启动坯尾固定机构(4)并夹持坯尾(100)末端,以固定所述铸坯(1),然后控制感应加热控制器调节感应加热参数,对所述铸坯(1)进行加热保温;
步骤S3,启动测温机构(5)检测所述坯尾(100)的坯壳温度,并将所述坯壳温度实时传递给所述感应加热控制器,当所述坯壳温度与所述铸坯(1)的固相线温度差值小于设定值时,控制所述感应加热控制器减小感应加热电流、感应加热频率和感应加热时间中的一种或多种,以降低所述坯壳温度,使所述坯壳温度与所述铸坯(1)的固相线温度差值大于设定值;
步骤S4,当所述铸坯(1)完全凝固后,依次将所述感应加热参数调为零并关闭所述测温机构(5),再控制所述坯尾固定机构(4)松开所述坯尾(100)末端,然后通过引锭装置将所述铸坯(1)沿拉坯方向拉坯,以对下一段所述坯尾(100)在线保温。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坯尾在线保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坯尾在线保温装置的高度为所述铸坯(1)的高度的5%-15%,夹块(400)的厚度为25-50mm,感应加热线圈(600)内侧的坯壳(110)的厚度为50-20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一重集团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第一重型机械股份公司,未经一重集团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第一重型机械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067029.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FPC焊接装置及其焊接方法
- 下一篇:一种基于UIS的SiC芯片测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