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灌注桩的后压浆装置及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076028.4 | 申请日: | 2022-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536988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2 |
发明(设计)人: | 冯大阔;叶雨山;陈静;卢海陆;程晟钊;闫亚召;张昊;孟庆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5/04 | 分类号: | E02D15/04;E02D5/34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鼎万策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79 | 代理人: | 张洁洁 |
地址: | 450000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灌注 后压浆 装置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灌注桩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于灌注桩的后压浆装置及施工方法,包括钢筋笼、压浆单元和压浆软管,压浆单元包括环形注浆管、竖直钢管、导流管和单向导流阀,环形注浆管套设在钢筋笼外侧,竖直钢管设置在钢筋笼内侧与最上方的环形注浆管连通,且连接相邻的两个压浆单元,导流管连通压浆单元中相邻的两个环形注浆管,单向导流阀对应环形注浆管设置且与环形注浆管连通,压浆软管伸入到竖直钢管内用于进行后压浆作业。本发明的用于灌注桩的后压浆装置通过分为多个压浆单元并依次进行压浆,导流管将压浆单元内的环向注浆管联动为整体,实现压浆单元内的单向导流阀能够同时开始和终止后压浆作业,进而提高了后压浆施工效率和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灌注桩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于灌注桩的后压浆装置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灌注桩是建筑桥梁最为普遍使用的基础形式,因其选择灵活、施工不受季节限制、对环境污染较小等优点,该基础形式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由于灌注桩施工过程中对桩周土层及桩端持力层的扰动,将产生桩侧泥皮和桩端沉渣,从而影响桩身质量,造成桩基承载力大大降低。而在钻孔灌注桩在成桩后,通过预埋的注浆通道用一定的压力把水泥浆压入桩底及桩侧,使浆液对桩底及桩侧附近的桩周土层起到渗透、填充、压密等作用的后压浆技术,通过改变桩与岩、土之间的边界条件,从而提高桩的承载力并减少沉降量,提高桩基极限承载力,因此,近年来该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
但是,传统的桩侧后压浆工艺,一般是在桩侧断面用单管环形管进行后压浆,或在桩身预埋压浆直管,并在桩侧某些设计断面设置几个注浆点,以此来形成多点注浆源在桩侧注浆。然而采用在桩侧断面用单管环形管的方式进行后压浆时,往往在一个注浆口冲出泥浆后,注浆压力会迅速降低,导致无法实现多点注浆,影响压浆质量与效率;采用在桩身预埋压浆直管的方式,则需要对预埋的多根压浆直管分别进行后压浆作业,施工效率低下。
针对上述情况,授权公告号为CN214940170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灌注桩侧后注浆装置,其包括钢筋笼和设置于钢筋笼上的注浆管路;注浆管路包括竖向注浆管、与竖向注浆管连接的环向注浆管、以及与环向注浆管连接的多个注浆支管;竖向注浆管沿钢筋笼的高度方向设置且固定于钢筋笼上,环向注浆管沿钢筋笼的周向设置且固定于钢筋笼上,多个注浆支管均位于钢筋笼的外侧;注浆支管包括金属管和套设于金属管上的橡胶管,金属管的一端与环向注浆管固定且连通,金属管的另一端封闭,金属管的管壁上开设有多个出浆孔,橡胶管包覆多个出浆孔,这样在进行后压浆施工时,浆液冲破各注浆支管的橡胶管所需压力基本一致,从而实现多点注浆,提高出浆效率。
但是,每层的环向注浆管均需各连接一根竖向注浆管,安装麻烦,由于每层的环向注浆管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均不相同,在开启注浆支管时,每层的环向注浆管内需要额外提供的压力各不相同,导致各层的注浆支管的开启时间并不相同,则每层环向注浆管向灌注桩内注入的泥浆量也不相同,多个环向注浆管之间无法形成联动的整体,需要人员对每根竖向注浆管进行单独监控测量,操作麻烦且施工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灌注桩的后压浆装置及施工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多层环向注浆管时无法形成联动的整体进而影响后压浆施工效率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灌注桩的后压浆装置,包括:
钢筋笼;
压浆单元,沿竖直方向设置有若干个,压浆单元包括环形注浆管、竖直钢管、导流管和单向导流阀;
环形注浆管,套设在钢筋笼外侧,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
竖直钢管,设置在钢筋笼内侧,竖直钢管包括竖直连接管段和水平连接管段,竖直连接管段与水平连接管段连通,竖直连接管段用于连接相邻的两个压浆单元,且各个压浆单元内的竖直连接管段连通且轴线重合,水平连接管段用于与压浆单元内位于最上方的环形注浆管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07602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