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冷却系统及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1081398.7 | 申请日: | 2022-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190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0 |
发明(设计)人: | 范艳国;孙金辉;马德超;李壮;李建奎;潘会忠;王松林;黄国荣;杨彬;谭停;李烨;宁秉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K1/14 | 分类号: | G01K1/14;E02D15/02;E04G21/24;G01K13/00 |
代理公司: | 济南信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0 | 代理人: | 姜明 |
地址: | 25001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体积 混凝土 冷却系统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大体积混凝土冷却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冷却系统及施工方法,所述大体积混凝土冷却系统包括:水箱、循环水泵、稳压装置、温度监测装置、供水管道、测温装置、固定插槽、连接板及挡位环;有益效果为:通过冷却管采用PO热缩管,使所述冷却管在高温下可以产生收缩,并且在大体积混凝土本体浇筑时在冷却管外壁上涂抹润滑油,能够保证冷却管在大体积混凝土本体养护完成后顺利抽出,既能够回收利用冷却管,也不会对大体积混凝土本体结构的强度造成影响,冷却系统的冷却管在抽出后产生的管道可当作排水管和电路进行保留,便于后续的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大体积混凝土冷却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冷却系统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大体积混凝土是指混凝土结构物实体最小几何尺寸不小于1m的大体量混凝土,在现代建筑中经常涉及大体积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由于结构尺寸较大,导热系数较低,由胶凝材料水化产生的水化热不能快速散失,会导致混凝土内部温度过高并且使混凝土内外温差增大,致使混凝土内部产生裂纹,影响结构的强度和耐久性。
现有技术中关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和养护的温度控制方法主要是在混凝土内预埋冷却管,使用水冷却装置进行降温,但是现有的水冷却降温装置冷却管排布方式多为均匀布置,并且人工每隔30~60分钟根据测温数据对冷却管的水温和流量进行一次调节,这种不能根据混凝土的温度变化及时的对冷却管的水温和流量进行调整,降温方法的效果不够理想,操作繁琐且降温效率低下;并且每个冷却回路只设置有一个进水口和出水口,冷却水必须经过整个冷却回路,冷却精度较低,不能起到很好的降温作用;冷却装置的冷却管均埋置在混凝土的内部,在使用完成后无法将其从混凝土内部取出,只能将外部管道切断,这种方法在施工完成后既浪费了人工和材料,残留在混凝土内部的冷却管还会对混凝土的强度造成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冷却系统及施工方法,以解决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冷却管留在混凝土内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冷却系统,所述大体积混凝土冷却系统包括:
水箱,设置在大体积混凝土本体外侧;
循环水泵,设置在大体积混凝土本体外侧;
稳压装置,设置在循环水泵一侧,且通过管道与水箱连接,且循环水泵与稳压装置为一体式;
温度监测装置,设置在大体积混凝土本体内部;
供水管道,包括进水管、冷却管、连接管和回水管,进水管一端与循环水泵相连接,另一端与冷却管连接,且冷却管设置有多组,两组冷却管通过连接管连接,且连接管设置在大体积混凝土本体外侧,冷却管穿过大体积混凝土本体设置,回水管一端与冷却管连接,另一端与水箱连接,进水管和回水管上均设置有阀门,用于控制管道的开闭;
测温装置,设置在所述进水管和回水管的端部,用于测量进水温度和出水温度;
固定插槽,开设在冷却管靠近连接管一侧表面;
连接板,固定在固定插槽最里侧表面居中;及
挡位环,套接在冷却管外侧表面。
优选的,所述大体积混凝土本体外侧设置有控制电脑,且水箱内设置有控温装置,用于调整水箱内的水温;所述水箱内的控温装置、进水管和回水管端部的测温装置和循环水泵与稳压装置均可通过控制端电脑进行实时监控,且冷却管采用PO热缩管。
优选的,所述连接管呈“U”字形结构,且连接管靠近冷却管一端表面设置有第一插板、第二插板和第三插板,第一插板内径等于连接管内径,第一插板外径等于冷却管内径,第二插板直径大于第一插板直径且小于第三插板直径,且第二插板与第三插板均与固定插槽配合,且连接板位于第二插板及连接板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未经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08139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